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想得多不如回歸平靜

想得太多,要求太多容易心不得安,但後來體會想得多不一定對現實有助益,反而是要回歸平靜的心,穩定的感覺~
接受當下現況,接受實然,容納量才是最廣的。評論的心,想來想去,卻只會在自己的框框裡~

傷科指勁借喻篇--放長線 釣大魚

甩魚竿時,會不會拿著魚鉤,像丟鉛球一樣把魚鉤丟出去?

還是拿著長竿,用竿子的長度和線的長度,把末稍的魚鉤丟出去?

前者像是局部用的力,推拿時只用手力,力線很短,
後者是用從腳到跨,以轉腰為軸心主宰,邊邊轉出去的離心力,傳到手指上,力線較長

直接丟魚鉤的是短視近利,但長期卻是利空
用長竿甩的,放鬆的從腳腰上來,比較難練,
要一直放掉局部丟魚鉤的力氣,但卻輕鬆而省力,是長期的利多

太極拳,可能作用端在手腕小小一挑,發力端卻在腰腳的轉動,
手只是遠端的魚鉤,魚鉤不會自己丟出去
超乎局部用力習慣者的想像,
但奧妙之處,也就在於此,還值得慢慢探索~!!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傷科心得:不用力的推拿

傷科心得:
如何不費力的推拿? 那就是從頭到尾不用力!
如何讓病人好?
習氣上為了病人好→幫他推→然後就會想用力,用力了反而推不到
不用力卻反而推得到
用力了自己容易憋氣、氣機閉塞,不用力反而氣機流通
就是有這麼弔詭的事情,幫人推拿卻不用力,不用力卻反而效果好
不用力也只是剛入門而已,
在門外摸索了很久,我才剛踏入太極的門~
門內的世界,尚待慢慢去探索~!!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武術與傷科的演化

學拳與傷科是共通的,
武術從蠻力武打→外家拳身法→內家拳、太極
傷科從蠻力推拿→傳統正骨整脊手法→鬆柔圓化、內勁的太極拳傷科

進入內家之前,如果有外家的基礎,但卻能放掉外家的觀念,體會會比較深
內家要把力忘掉,純靠不用力的勁

有幸可以從醫武兩方相互參究,收穫良多~!!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解剖列車 anatomy trains》

Intern 廖敏君

解剖列車是Thomas W. Myers所著,於2001年所出版的書籍,我購入的是第二版的中文翻譯版,為2012年所出版。他是一個相當嶄新的觀念,從出版至今才不過十年有餘,但是他觀念十分完整而高遠,一出版就造成風潮,在物理治療、徒手治療、以及瑜珈界等等都受到高度的重視。而在中醫傷科整復中,也是一本可以參照指引的好書。

解剖列車他主要的觀念是由肌筋膜所構成,將全身依據肌筋膜的連續性與功能,分為十一條解剖經線,包含淺背線、淺前線、上臂線、旋線、功能線、深前線等等,而這些經線的出現,他考慮的是一群肌肉的連貫性,以及他組合起來的功能,避免了過去西方醫學徒手治療界多半只考慮單一肌肉功能的錯謬與不足。

經線各有各的功能,比如淺背線負責人的站立、脊椎挺直、頭抬起的動作,以及穩固這些姿勢的維持,需要的是耐力,含有較多的慢肌纖維等等。而同一條線它的張力是延續的,比如說淺背線的循行,從足底筋膜、腓腸肌及比目魚肌、半膜半鍵肌、豎脊肌直到頭皮的枕額肌筋膜(occipital-frontalis),這有如一整條長線的串起,而在這條線中,張力會互相傳導,比如腓腸肌的張力會影響足底筋膜,也會影響豎脊肌等等,所以相應的,在腓腸肌作推拿鬆筋的治療,也可以緩解背部豎脊肌的緊張;後頸部肌肉的緊張,也能通過推按額頭筋膜緩解,即是經線上筋膜張力互相傳導的應用。

在書中,也反覆闡述著肌筋膜經線對骨架的影響,他將筋膜線與骨架做一連動整體的考量。肌肉筋膜緊繃牽拉骨架,不同筋膜系統間的失衡,造成骨架的歪斜偏差,比如說淺前線縮短,淺背線拉長,就會拉扯胸椎,造成駝背的姿勢:而功能線和旋線則是會造成身體結構的旋轉代償等等,這些都給骨架歪斜的患者,一個很好的治療依據與方向

對於骨刺的成因,作者做了不同的闡釋,以跟骨骨刺為例,足底筋膜的肌腱附著到跟骨骨膜上,如果足底筋膜太緊,肌腱的拉力太大,將會把骨膜和骨頭間拉離,而成骨細胞這時候就會發揮作用,製造骨質填充骨膜和骨頭間的空隙,骨刺於焉形成。也因此在治療方面,放鬆多餘的壓力及張力即是緩解症狀的首選。

在書中也以組織學及胚胎學方面來闡釋筋膜張力以及經線的原理,以組織為例,組織中的纖維主要是為了張力而生成,有如網狀一般,而細胞則是填塞網子的空洞,過多或不當的張力會拉扯網子,讓網變形,變形之後會擠壓原本細胞的空間,造成細胞脫水、失去活力等等,而身體組織也會隨之改變,比如生成更多纖維以抵抗強大的張力。這也是為什麼張力的放鬆與調整,會在傷科治療中如此重要的原因。在胚胎學方面,則可以解釋淺背線為何終止於框上脊,神經顱骨包含脊椎、頭顱骨,終止於眼睛上方,而下方的上下頷骨、顴骨等等則是由腮弓演化而來,屬於不同的演化組成,也因此淺背線筋膜從背部而上,終止於框上脊。

    作者所歸納出的經線位置,有許多和中醫當中的經絡、經筋循行不謀而合,如淺背線之於膀胱經,淺前線之於胃經,深前線之於肝經等等,而旋線也有點那麼陰蹻陽蹻的味道在,中醫傳統古聖先賢的智慧於焉顯現,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些肌肉連成群組,在同一線上會互相影響,因而中醫有上病下取,腰痛可以刺委中,後頭痛可以刺崑崙等等,即是運用經絡的原理。這在肌筋膜系統當中也得到了印證,不同的是,現代對於解剖十分詳實,對於不同肌肉共同組成的功能,闡釋的十分詳細,包含了動態動作不同經線的協調部分,這些都可以在治療上,得到更好的發揮。

    綜合而言,這本解剖列車可說是劃時代之作,嶄新的概念,打開了前所未見的視野。在我學習中醫傷科的過程中,有的手法側重調筋膜,有的手法側重調骨架,均能達到一定的效果,而在理論方面,此書卻大有把筋膜和骨架系統融會貫通的態勢,對於人體肌肉骨架的平衡,運動時如何協調等等,都有十足的發揮。我剛開始閱讀時,便大為驚嘆作者竟能寫成這樣一本好書,可見作者在徒手治療方面,一定有仔細的觀察與縝密的思考,配合臨床豐富的經驗與治療成效,才能歸納出這麼棒的系統。相信在傷科的學習以及病人的治療方面,有了這本書的理論指引,都能夠有更好的成果!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感懷

開闊的河面,日頭斜映
滾滾流水,但卻少了那一分豪情
詩歌的故紙早已泛黃
我卻已停筆多年,
靜待靈思在某一刻恢復  祂  的潤澤

幾番波折
人生,有如爬山阿,總是上上下下
盡心盡力的結果,有時卻總不如預期
只好慢慢把期望放下
讓一切隨緣而行

過去的  總已經過去
縱你想要,但總是  盼不回呀  也喚不回

只留下那淡淡的想念
一抹回憶在珍藏裡
無時無刻不觸碰著,卻又呆若木雞的 忘懷

就讓它隨著時光  結晶
熒熒的 微芒,照在心頭裡搖曳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診脈小記

1.  上班族,體胖,診其脈左右寸尚可,餘脈弱而無力,左關弱,我就問說最近是不是覺得人精神不好,很沒動力,心情憂鬱等等。聊一聊後發現對方在工作中遭受挫折,整個人提不起勁,很厭煩等等,我只是藉由診脈把它狀況說開,希望她能找到調適之道,心病還需心藥醫。

2.  家庭主婦,診其脈發現右關脈異常突起並滯澀感,餘脈平,就問會不會胃食道逆流,果如其然。
(最近幾個case都有發現這樣的脈象,胃食道逆流和右關脈突起感)

3.  家庭主婦,身上多痛症,診其脈發現右尺滑盛,右關幾無,右寸又有脈搏,左關不暢有暗濁感。於是心中大奇,怎麼會有這樣的脈象,因脾胃脈幾無,於是先問脾胃症狀,會不會肚腹不適等等,但對方一時沒回答出來,只說他腰痛、肩痛等等。因其奇特的脈象,上下都有,關脈斷掉了,先判斷為上下氣血不能交通。於是乎幫他治療,扳手指拉筋、彎腰拉手、膝頂擴胸等等,先解嚴重的氣鬱,再診其脈,右尺盛減輕,右關脈稍有,上下氣血已稍微接上,又觀察其走路步態腰幾乎沒有轉動,囑其回去練轉腰甩手,以交通氣血,舒展氣鬱。

後來,對方才跟我說她有嚴重胃食道逆流症狀,嚴重時會胸悶好像喘不過氣來等等,吃東西也很容易脹氣難消化等等,才印證了我一開始的診脈判斷。



心得:先診脈講症狀,再看對方符合不符合,這種方式真的是練功夫呀,在醫院反而不常用這種方式,都是在外面跑來跑去時,機緣之下幫人診脈,才有這種奇妙的經驗。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讀本草說中藥》 趙中振著


讀本草說中藥這本書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研究中藥的趙中振教授所著,當中以散文的方式,介紹中藥品種基原的鑑別、中藥的培植等等,不乏許多傳統中醫藥的道地風情,讀來可說是栩栩動人。

翻閱了此書,我才知道原來紅棗和黑棗的來源大不相同,以前錯以為同樣名字是棗,外型又有點類似,可能是近親,但是其實紅棗的來源是鼠李科棗屬的植物,而黑棗是柿科植物君遷子的果實,親緣關係上黑棗和柿子反而比較相近。而酸棗仁的酸棗,才是屬於鼠李科,和紅棗親源相近的植物。這真是不細細研究,根本不知道當中奧妙各有不同呀!

書中也介紹其實本草的分類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初見端倪,李時珍所著之本草綱目就將很多親緣關係相近的植物排在一起,如繖型科植物的當歸、川芎、蛇床子、槀本等,薑科植物的高良薑、白豆蔻、益智仁、縮砂仁等,而李時珍將植物類中藥分成草榖菜果木五部,而像木部又分成喬木類、灌木類、香木類等等,這在當時的分類方法,已是十分先進,無怪乎本草綱目在那樣的年代會被廣傳世界,被西方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台灣之前有馬兜鈴酸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而在香港也因馬兜鈴酸事件而禁用的某些中藥,甚至還一度要禁用細辛。細辛,是馬兜鈴科的藥材,古代取其根部為藥用,後來因為藥用資源不足,在近代中國藥典裡以全草入藥,但神奇的是,經由趙教授研究發現,細辛當中的馬兜鈴酸大部分都在地上部分,根部含量極少,難怪在古代典籍《雷公炮製論》中也有記載:「用需揀去雙葉者,服之害人」,真是佩服古人先賢的智慧!而香港也在趙教授發表研究成果之後,重新開放細辛入藥。

閱讀此書,還讓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像肉蓯蓉,以前只知道他是補腎滋潤的藥,但其實肉蓯蓉產自沙漠地帶,生長環境惡劣,為罕見的寄生植物。沉香為名貴中藥材,其實他是植物受傷後所分泌凝結的樹脂,後人為了方便採集,還會用刀斧去砍傷樹幹,等待一二年後凝結成自然的沉香。厚朴生長期長,一般要20年以上才能成材,而現今厚朴藥用資源已極度匱乏,市場上每多見其他品種的代用品等等。


在學醫的過程中,每每有些感懷,如果沒有好藥,如何能有好醫?我也深心覺得藥工採集炮製的辛苦,我們開出一張處方,但背後的藥物卻是代表著人們從種植、採集,到炮製、切片等種種的辛勞。也深深感謝此書,介紹了中藥材背後隱藏的各種專業知識,讓我有機會去了解體會中醫藥的寶藏!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門診心得小記 1030801

1.有一位婦女,小產一周過後來中醫調養,問一問說完症狀之後把脈,發現右關脈怎麼有一粒比較凸起、阻塞的點,跟寸尺的脈象不一樣,感覺是堵塞的鬱熱,於是就問說,你會不會胸悶,會不會胸口熱熱的,患者才說對、對,還有這些症狀,平躺會胸悶比較難呼吸,要側躺,吃東西後會覺得胸口裡面痛,胃也會悶。
恩~把脈有時會發現沒問到或患者沒提到的症狀XDD
2.crohn's disease,服用青黛粉後緩解許多,wow~!!
3.傷科病我覺得不一定要補或化瘀,有一些病人我都很想用防風通聖幫他們瀉一瀉,鬱熱在裡
4.今天推拿比較好一點了,感覺沒那麼用力,手比較放鬆,患者的效果也是不錯。

整復的藝術

曾親身被老師喬過,老師拉我的腳,一發力,髖骨那邊就直接震了一下,其他肌肉感覺都沒什麼受力,就直接動到骨架了。
而老師教的手法,有一招我直到兩年後才做出成功的一例。
整復的手技,第一百次與第一千次,那意涵是不一樣的,有些東西,可能就要第一千次,才能領會當初老師所說的訣竅。
他,不只是門技術,也是門藝術。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淺談腰酸背痛與anatomy train


人只要到了中年以後,很容易發生腰痠背痛的問題
那為什麼會腰痠背痛呢??

首先,我們要先對人體的龍骨,也就是脊椎有些認識
正常的脊椎,是有一定的前後彎曲弧線,腰椎往前、胸椎往後、頸椎往前等等
這樣的弧線,不能太彎,不能太直,剛剛好就好,力線的傳導就會是順暢的
(基於個人臨床經驗,前後弧線的平衡有時比左右有沒有歪掉還重要)

這樣結構的基礎,是各部位的筋都大致能放鬆,不會有一個地方筋緊把其他地方拉歪
另一個就是前後的平衡(其實還有很多原因,如足弓、骨盆等等,太複雜了,姑且先談一個)

本文就先談前後的平衡!

要談前後平衡,就讓我先引進一些anatomy train 的觀念,anatomy train 是將筋膜上有所連結,動作上力線傳導的肌肉路線,依照動態作用的不同,把他歸納成十二條筋膜路線,就有種群組的觀念,是種融合肌肉解剖構造與力學的東西。

和前後的平衡有關的有很多,最重要的可說是superficial back line 與superficial front line
首先讓我們看到superficial back line


superficial back line(淺背線)負責人站立、脊椎挺直、頭抬起的動作,以及穩固這些姿勢的維持
需要的是耐力,含有較多的慢肌纖維
其路線和足太陽膀胱經筋十分雷同

而和背部筋膜相對的是superficial front line

















superficial front line(淺前線)則是負責軀幹及髖部屈曲、膝蓋伸直、足部背曲的動作,
需要的是快速且強而有力動作,含有較多的快肌纖維
再和經筋路線對照,則與足陽明經筋大致雷同。

人類的錯謬就在這邊被設計了,
有沒有發現,我們眼睛長在前面,手的活動也在前面,走路腳也是往前抬起
而且還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需要低頭看東西、彎腰做事等等
久而久之,淺前線的筋膜就會越來越緊而縮短(凹面)
脊椎就向前彎,頭就習慣低低的,然後有點駝背,腰挺不直等等

這時候後面的淺背線筋膜就變成了凸面的那一面
所以筋膜被迫延長,但是延長了還是要維持姿勢阿,要不然人就會往前垮掉
所以就會緊繃

談到這裡,又回之前文章所講的凹凸理論了
凹面是壓迫收縮的一面,凸面則是張力緊繃,而痠痛症狀,常會反應在張力緊繃的凸面

這樣治療的觀念,有沒有就呼之欲出呢??

附注1. 這樣的觀念比較適合在胸椎與頸椎,腰椎如果是過度往前凹的,而薦椎後凸的,則腰薦部位要從另外的方法解

圖片引用網站http://kmiperth.com/the-kmi-12-series/anatomy-goals-intentions-and-movement/
anatomy train 觀念出自Thomas W. Myers所著 anatomy trains 第二版之中文翻譯本

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淺談腰酸背痛-part 1

應學弟之邀,來寫寫關於腰背痠痛的心得,
但是呢腰背痠痛的題目很大,從頭到尾論述要花好一段時間
所以先簡單寫一點腰背痠痛的療法與觀念
1.腰痛簡易療法--上下取法:
在上點按膏肓,由外向內撥
在下點按陽陵泉,無特定方向
按完請患者腰腳動一動
這是在沒有治療床時,幫人調理腰痛所用的方法
主要觀念是腰是中間點,腰部肌肉往上連接到肋骨,取膏肓為筋結常見之所在
往下筋膜延伸,常見緊繃是髂脛束(膽經),取陽陵泉治之
上下的關連筋膜放鬆,中間的腰也會跟著鬆開
依此觀念延伸,上部除了膏肓,還可以取天宗、手三里
下部除了陽陵泉,還可以取風市等等
就看臨床上手感的發揮
我會習慣再多用手三里、天宗,能開上焦鬱結,效果很好
2.上背的緊繃來源有幾個
a.低頭駝背型,C6~T1最凸,用頸部後仰搖法為主,
讓筋膜張力從頭部解,還要糾正他胸廓的駝背。
b.從手來,手陰面太緊,陽面跟著緊,操勞過度常有
要用扳手指伸展筋膜法,伸展手臂陰面筋膜,跟著伸展胸大肌筋膜
讓前面的筋膜放鬆,後面才有還原的空間
c.從腰來,基本上他的腰比上背更緊,這種人通常腳也超緊
筋非常硬,坐姿體前彎很差,
我感覺要先解腳,腳不解開,上面很難解,
而且患者要搭配拉筋、或搭配內科服藥
d.從腹部來,會常有消化不良脹氣便秘等問題
可以由內科解,傷科也會有幫助
e.睡不夠,精神壓力導致的緊繃
有些從傷科解很難解喔,多半還是會勸一下對方
心情放輕鬆,好好睡覺等等
a,b,c,d,e都會夾雜喔,通常ab是相伴隨的
筋膜解開了,再回來調整骨架,會有一定的幫助
效果也比較持久,下次再來寫寫其他的方面吧~!!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骨架的正位與凹凸理論--談肩頸痠痛與後仰搖法

在臨床上肩頸痠痛的患者十分眾多,每每都有一些共通的表現,
像駝背、低頭、肩頸肌肉僵硬等等
嚴重者肩頸肌肉有若磐石,堅硬難解
再調整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方法,可以讓這些狀態循跡復元,
往往調整正確結構之後,肩頸的肌肉自然放鬆,患者豁然開朗
肩頸的痠痛與僵硬於焉解除,在此就分享個人對於肩頸痠痛的一些心得體會

正常的脊椎骨是會一節一節堆疊起來,雖然有弧度,但力線的傳導是順的
有一說是耳朵、肩井必須在側面垂直線上
這樣頭部的重量才會靠著脊椎骨的傳導向下
不會有過多多餘的力量需要肌肉去負擔

肩頸痠痛的患者,常見的是脊椎骨的排列紊亂,
看起來頭往前傾,耳朵在前方
肩井穴角度往前偏(駝背、聳肩、肩往前移所造成)
在這樣的狀況下,會觀察到頸胸椎交界往後凸、頸胸椎交界的紊亂等等
嚴重者C6~T1這一段往後凸會非常明顯

也因為這樣的關係,頭部重量的承載受力就會不順
我們就把背面看做是是凸面,前面是凹面
凸面的肌群會被拉長,但又要把脊椎拉住,會承受到張力的拉扯
凹面會受到擠壓而壓迫
肩頸肌肉的僵硬每每因此而生

而肩頸放鬆的技巧也在此,調整的目標就是讓脊椎骨排列受力正常
不會使凸凹面受到不正常的張力及壓迫
讓他結構趨於正直

調整的方面可以從筋來調骨,也可從骨來調筋
筋來調骨,就包含上肢張力的鬆解、天宗穴、雲門中府穴的撥按
風池穴的揉按等等,通常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放鬆
在這樣放鬆的基礎下,我會再用調骨來調筋

頸椎後仰搖法也就是在調整這類患者的關鍵手法
這是種改良的柔式調骨法
以輕微的搖動,配合呼吸導引
有時配合小頓力震動的使用,
讓後凸的頸胸椎交界能夠有機會回到正位,

而在這樣回到正位之後,凹凸面的問題會隨之消失
凸面的肩頸僵硬,肌肉緊繃就會很神奇的鬆解
因為不正常的凸面不見了,肌肉就不需要承擔多餘的張力
他就不需要那麼緊繃了

短短文章,其實也只能論述到一些很粗淺的面向,
肌肉張力的來源不只於此,也會有些伴隨著氣血、內科的問題
,個人的經驗也是有限,但此法的確能解除不少問題了。

再來就是衛教病患正確的姿勢:不駝背不低頭縮下巴囉~!!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在處方中,調動氣機

病似乎不一定是個病,他只是某個狀態,身體氣脈阻塞、淤積、多、寡的體現,調整這個狀態,或許我還抓不太準,還不太確定我的感知和處方的對應,但希望病人們都能在處方中,調動氣機,身體狀況慢慢改善。

門診心得小記 1030822

最近跟門診都有些機會做傷科,有個脊椎側彎男孩,連續三周回診都有幫他喬,原本症狀是腰容易痠痛,第一次喬完腰椎,腰椎兩側肌肉張力就比較平衡,第二次還有動骨盆、頸椎,今天第三次,有動到下胸椎和頸椎,可能是年輕人比較好調,後兩次用頸椎側面推椎都有成功。

跟以前幫人調整不一樣的是,跟門診~都有機會看到病人來回診,連續三次比較起來,一次次都有進步,脊椎就有比較正回來,而每次調到的東西也都不太一樣,不用急著一次就把對方調好。以前不太會調的下段頸椎,在這個病人身上也算是成功。另外,再加上輔導衛教,姿勢上的修正以及緩和拉筋運動,希望可以穩固療效~!!

另外,最近的內科部分,推崇一下瀉火藥,防風通聖散~
有個筋很緊四肢麻、面色暗紅,眼眶偏黑,之前我幫他鬆筋都只是暫時改善,後來因為面相顯示有鬱熱,而且熱還蠻重的,所以建議加用防風通聖散,自從加了之後,就看他面色一次次變好,變得不那麼紅,比較透亮有光澤,症狀也有慢慢在改善,瀉火藥的功效不可忽視阿~!!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小頓力調整骨架

我總覺得我很幸運,總有些機緣遇到很好的老師,在傷科的方面也是一樣,除了正統的傷科醫師之外,還有幾位有一面之緣的推拿師,技術高超,也因而從旁學到了一些手法,這次就來分享之前我遇過的一位推拿師手法。

那是在小講座的機會,接觸到一位推拿師,以無痛整復的方法聞名,仔細看他操作,確實有獨到之處,藉由筋膜系統的調順,讓肌肉回復平衡,在肌肉較平衡狀態下,再回來調整脊椎,他調整脊椎的方法十分特別,我當天看到的示範是腰椎,他並不用傳統的斜扳反斜扳,而是用輕巧的小頓力達到調整的效果。後來我將他整復的概念擴及在其他地方上,發現也非常好用,有時傳統整脊法調不動的地方,運用他的方法就能動到,能夠有相輔相成的功效

腰椎小頓力整復法

請患者趴著,兩手放在患者髂前上脊處,將患者腰臀用小頓力抬拉,抬是向上抬,拉的話可以往左下或右下拉,就靠小小頓力的力氣,腰椎的關節會被震動到,因而打開些許的縫隙,讓錯位的關節,藉由旁邊的韌帶拉回正位,有機會自我復元。

有時這樣一震,往後凸或往前凹的腰椎會比較復元,而腰椎兩側的肌肉條索狀緊繃也會跟著減輕,是個很特別,但又簡單的整復法。這種整復法的技巧不難,力道比傳統整脊法輕,也不用喀喀的調響聲,就可以達到整復的效果。就目前個人體會,關鍵在於小頓力發的好不好,發的不好的話就難以達到震動關節的效果。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脊椎側彎

今天幫一位30歲左右女性把脈
左寸稍細小短促,左關細,右關偏弱
望診面色偏青黃(尤其額頭),骨較突出肉較少(脾胃虛)
肩膀聳起較緊,胸廓虛

便問說:
腸胃好不好,會不會常脹氣、拉肚子,對方連連稱是

睡眠也差,心肺功能不好,會胸悶


後來他說他是從小脊椎側彎,10年前有開過刀
開刀之後有比較好,但他仍要常常拉筋、瑜珈伸展等等
讓筋舒緩開

於是推測,心臟、腸胃等等問題可能都是由於脊椎彎所引起得不順及壓迫
睡眠問題也是,肩背的張力不順,人就難以好好放鬆入眠

可見脊椎對於我們身體健康多麼重要阿~!!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睡眠與靜坐

華東藏:
如果每天每天,都帶著累睡去,帶著亂睡去,
那肯定會愈來愈累、愈來愈亂。

睡前靜坐一下,讓四肢的氣脈通暢、疲累儘除,

讓心的亂歸回空性之中。
明天醒來,又是一個健康有活力的自己!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經絡小記

經絡的通暢是人體健康的基礎

經絡循環
1組:走在外側,是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
第2組:走在內側,是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
3組:走在中間,是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

經絡循環,中間如果有瘀阻,則該經絡氣血不通,廢物毒素沉積,久之成為腫脹、體表膚色改變、痣、暗斑等等

經絡瘀阻會影響前後的經絡,比如說手陽明大腸經瘀阻,會影響在前的手太陰肺經,影響在後的足陽明胃經

經絡表裡關係,傷科受傷時,比如在表的經絡受傷,在裡的經絡也會受影響,如手陽明大腸經受傷,手太陰肺經會受影響,治療時表裡陰陽經絡都要調理。

手腳指尖是井穴所在,經絡不通,可以在井穴看見端倪,如指甲改變、皮膚角質增厚等等,井穴是經
絡的出口,有如下水道之出口,經絡要通暢,必須有個出口讓廢物排出,所以拍膽經的人,上面膽經都拍了,瘀阻流到下面,但是出口塞住,所以按膽經的井穴會特別痠痛。

傷科手法亦然,比如肩頸僵硬按摩,把肩膀稍稍鬆開,但手臂、手指的經絡沒有跟著順開鬆開,沒有把整條經絡做完整,就好像河道的淤泥你只清上游,下游塞住還是會淹水,久而久之淤泥還是會積上來,肩頸就很容易再塞回去。

十二經絡是在兩邊,任督二脈走中間,所以傷科調中軸脊椎(任督),常常需要兩邊的平衡中軸才能調好,兩邊不平衡,一邊緊一邊鬆,中軸就會被拉歪了,對應到經絡調理,十二經絡的順暢是任督二脈順暢的基礎。

逆經:因為經絡氣瘀點而使氣不通,在氣瘀點以上往回堵而逆經行

越經:
因為經絡氣瘀點而使氣不通,在氣瘀點旁邊繞道(其他經絡)而行
第一頸椎對應印堂

第二頸椎對應人中
第三頸椎對應承漿、下巴

第四、五頸椎對應喉結附近
第七頸椎對應鎖骨、天突
下巴是常見氣瘀阻之處
鎖骨附近、氣舍穴也是常見氣淤之處

巨骨、髀關

經絡調理:回復筋與骨膜、筋與筋、筋與皮膚之間的秩序

1031220 再訪彭老師

肋骨為常見氣瘀處,足三陰由腳而上,進入胸前的關卡

互為本末:手指末端為末,可是反過來說他也是本
可能肩有問題,反應在手指,也有可能手指末端先卡住,後來影響到肩

動的時候三關節一起動,如腕、肘、肩,可調整期連動的影響

C7需解完手三陽後方能上去,解開大椎,又可以往上解C6,5...,往下解T1,2...

薦椎為下半身問題匯聚到的地方,C1,2為上半身問題最後匯聚到的地方,百會為全身經絡問題匯聚到的地方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手寫藥方

喜歡手寫的藥方,一字一字彷彿吐露出藥草的風味,
這也是種懷舊吧,
古老的藥品~
許多都是從漢朝流傳至今的藥味,還繼續被一代一代的中醫師使用著
古老的劑量寫法,
以及融合著陰陽五行,從遠古先賢流傳下來的中醫學。

傾聽著患者的訴說
種種的症狀有如交錯的絲線般,卻藏有一個指歸
是陰是陽?是氣是血?
心肝脾肺腎究竟是哪個發了毛病?
且在把脈的指下細細探詢。

疾病之苦,與服藥改善病癒之樂
中間歷經了多少,農夫種植草藥之辛苦
藥工細細切片炮製,醫者幾夜在陳舊的古書中學習
最後才能依患者病情,細細調治成這一盅治病的藥湯
誰說這些草根枝葉不能治病呢

(圖為治療頭面熱的患者所開之藥方,以養陰清虛熱為主,經服用三帖後已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