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傷科心得分享與手法實作


Cm104 廖敏君
傷科其實以前最主要是骨折和脫臼,但現在骨折脫臼通常是給西醫,骨折我看過老師整過,但我不會,脫臼有學過手法,但沒用過。現在傷科通常以筋骨痠痛、腳踝扭傷、肩頸問題、手麻、腰痛、膝蓋痛等等為主

傷科病因分類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說:「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正是說明健康人的狀態,所以這個「骨」「筋」和「氣血」,便是傷科最重要的項目。那為什麼要看這三項呢?我們以下一一介紹。
傷科治療其實就是強調活動性,比如肩關節痠痛,第一我們先求活動性正常,就是各個角度時都能夠轉的過去,那活動怎麼可以正常?就是靠各個肌肉怎麼配合,關節怎樣轉,骨頭怎樣跑,其中一個環節出問題的話,活動性就會受影響,或許是前面肌肉緊繃牽拉,或許是後面,或許是骨頭跑掉,那我們就可以針對不同的問題作處理。
    所以第一步要觀察,觀察他活動性流暢與否,再來就是觸診,摸摸看哪邊硬哪邊不平順有筋結,或者是骨頭跑掉,這就是傷科的診斷。
診斷之後,我們再依據不同的問題作治療,所以才會分成三大原因,三大種不同的手法,一個是筋,一個是骨,一個是內在的氣血。
 筋(肌肉緊張與否)和骨的影響前面有稍微講過,那什麼是氣血呢,就是他氣脈的通暢程度和血液循環好不好,有些時候,不是一般筋骨的手法可以調整得好的,那就要去打通他的氣血,氣血打通了,再回來調整筋骨,效果才會出來,氣血可以靠按穴道來催動,也深深和內科相關,曾有患者,肩膀脖子很緊,診脈辨證為氣血虛弱、血虛為主,又帶有緊張,服用補氣血藥一段時間後,再摸肩膀那邊,原先鬆不開的就自然而然鬆開了。
氣血的話,就還包含傷科的內服方藥,受傷之後,常常有瘀血在內,要配合活血化瘀藥服用,才會好得快,臨床常用復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又或者是骨折,中醫也有接骨藥,促進骨質增生癒合的藥,如正骨紫金丹;筋骨鬆弛疲軟的話,也有穩定加強筋骨的藥,常用補肝腎的處方來補筋骨,讓他有力氣。

以下就三大病因分別介紹:
筋:以筋膜的鬆軟平順為首要
    筋膜牽拉,多半循著經脈、經筋的走向,比如手太陽經,從小指一直到天宗穴,這樣一片。了解經脈經筋走向,用筋膜來調整整體結構。
    以手為例,陰面的筋膜,肺經連到前胸() 心包經連到前胸() 心經連到前胸(),又到腋下,入胸中(較深),陽面的筋膜,陽明走頭面(),少陽走側面,太陽走背面,與足膀胱經相牽連。
    筋膜的症狀,比如手腕痛,但其實是整個筋膜緊,上面手肘、肩膀也是緊的,那就不能只調手腕,要往上追,把整片筋膜鬆開,再回來看手腕的骨頭是否正位,關節是否活動順暢。假如是腳踝或者是膝蓋,那就要往上追到髖關節活動。
    整體筋膜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關係,陰面的筋膜緊張(通常是曲肌群),陽面的筋膜也會受到伸展的拉扯(伸肌群)而造成相應的緊張,症狀表現(痠痛)可能是在陽面,也可能是在陰面,但兩面都要檢查,因為都有相關。
    有時陰面的影響力更甚於陽面,比如肩背緊,按肩膀的穴道沒有太大感覺,也沒有明顯改善,這時候找胸前的穴道(鎖骨下、雲門中府)去按,反而背面的筋就鬆開了。
    陽面對應陽氣,陰面對應陰血陰液,用傷科點穴治內科病,可以用手三里振奮陽氣,內關穴疏通心包,青靈穴疏通心經,鎖骨下開肺氣鬱,背部膀胱經理五臟等。考慮的是整體氣機的疏通,疏通之後,不適的感覺就會有所改善
    筋膜手法:以伸展為主,用少量的力去伸展筋膜,四兩撥千斤,有如武當派太極拳


    筋膜疏通:筋膜可以想像成身體律動、能量、力氣傳導的路線,就如同投手丟球,力量有一定的傳導,它不可能只用手的力氣,而是腳的跨步、腰的旋轉、胸背肌肉的配合,最後到手,這一連串體系的相合才能組成一個連貫、順暢的動作。當其中有一個環節卡住,整個力線的傳導就會失常。調整筋膜(骨架)即是把這一連串的力線(或者說是氣的傳導路線、經絡)調整正常,恢復他本來的律動與平衡。

    由末反本:比如說肩膀痠痛,不能只鬆肩膀,要連貫到上肢、手指,可以從末端先解,末端手指都是井穴所在處,筋膜糾結的終點處,末端先鬆可以讓氣有個出口,也是讓筋膜的壓力有個出口,所以末端先鬆開,再回來調上臂、肩膀,這樣會比較順。

    反之,如果末端沒有鬆開,就像下水道沒有出口,這時候鬆肩頸,他的出口僅在局部皮膚(就像水蒸發),而沒有遠端疏通(就像下水道出口),這樣很容易再堵塞回去。

另外,兩邊筋膜、經脈的平衡會影響中軸,一邊強一邊弱,中間脊椎骨受到兩側不平衡張力的影響,就會被拉歪。


骨:骨架歪斜、小關節錯位等等
    像脊椎為一身之骨幹,脊椎不正可以導致很多不適,甚至內科病如心悸胸悶經痛頭痛也可能是脊椎不正所引起
    道家練脊椎,脊椎是正的,腦脊隨液通暢則身體通暢,國外有顱薦醫學,著重點即在腦脊髓液的流動循環是否通暢。
    脊椎正,受力是由上往下,像疊積木一樣,靠骨架受力,
    脊椎不正,如駝背、低頭、彎腰,則有曲面,產生彎曲面(凸面)的張力(肌肉張力支撐)以及凹面的壓迫,身體受力則部分靠骨架,有較多的分力需要肌肉張力去支持
   
凹面壓迫的影響,比如駝背→胸悶→肺氣不開→劍突軟骨往下壓迫胃,胃不舒服
    凸面張力的影響→肌肉緊繃僵硬、容易痠痛→背部藏府俞穴不通→影響藏府等等
骨架不正→牽拉旁邊肌肉→壓迫神經或組織→氣血不順→症狀
骨架的連環影響:肩胛前翻→肱骨前內旋→手肘錯位→手腕骨錯位等等,最後他可能只說手腕不舒服,但其實需要一連串的調整與復位。

    治療以調整骨架為先,正骨手法多半需要一定的力氣與勁道,有如少林拳,適合身強體壯者。


筋膜與骨架的關係

右撇子,常用右手,右手曲面肌肉張力強,右手(肱骨)向內翻旋,肩胛骨往外上翻(被拉過去),T3,4附近胸椎往右拉。
右手往前出力,腰旋轉,左下背肌肉緊,右邊前面肌肉緊。右手向下出力,右肩低,左肩高。

穴道(氣血)
    點穴的方法,可以直接疏通氣血,不可或缺,曾經治療落枕疼痛的患者,鬆筋手法無甚改善,但用遠端手三里穴,催動氣血,轉動幅度和疼痛當場緩解。
    穴道的影響也是全身性的,一個穴道的刺激,可能全身的氣血都在動,重要的是,要知道引動的穴道,以及他的功效
    疾病有病穴的存在,也就是比如肺感受寒邪,他相應的穴道(肺俞風門)就會有問題,那麼從穴道袪除肺寒,即是一種治療的方法
    對傷科而言,某些問題,其實會有筋傷,也就是病筋的存在,要直接去推按病筋的效果較好,調筋膜調關節活動的效果有限。
    用點穴法和推宮過血法疏通氣血,把整體的氣血都打通後,再來調整骨頭,有卓越的效果。

總結
病因假分為三,但三者其實是合一的,筋影響骨,骨影響筋,筋骨影響氣血,氣血影響筋骨,側重的面不同而已,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學習與習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切入。
傷科的方法其實萬萬種,很多變化,我學的也有很多很多方法,不能一一盡述,但我們就選取最有效的方法來針對疾病。入手之後,其實人的身體就長這樣,一法通萬法通,慢慢就能知道其奧妙。我常用傷科幫人調治內科疾病,或內科開藥時也輔以傷科望診觸診的觀察,兩者其實是能相互貫通的

實作:脊椎觸診,看左右偏、側彎,有無凹凸等等
觸診:傷科以觸診感受為先,舉凡筋膜之緊張,骨架正位與否,或者穴道的通塞,都是從觸診摸出來的。心之所倚,手之所觸。多加練習,手下的敏銳度就會提升。

頸椎:
頸椎正常是一稍稍前彎的生理弧線,常見問題是由於低頭,低頭久了,過度伸展,生理弧線消失,頸胸椎交界會往後凸明顯,而且低頭會讓脊椎受到壓力,受力久了,旁邊肌肉、韌帶、關節都會僵硬,久而久之活動性越來越差,於是產生肩頸痠痛、手麻、頭脹、頭痛等等問題出來。

頸椎變化:生理弧線之過度伸展、過度屈曲,單一節的左右偏移旋轉等等,在處理上,個人習慣以大方向為主,先處理大範圍的生理弧線問題,再針對各節頸椎做調整。

頸椎手法:
後仰搖法:可以緩和長期低頭所造成的脖子僵硬,用手托住對方的頭,讓對方後仰、頭躺著,左右搖擺(頭向上看或者是往右擺時向左看、往左擺時向右看),可配合吸氣,恢復脊椎正常的活動性(可以搖到上胸椎),也可以用小頓力來矯正偏斜的脊椎。
    下段頸椎的凸起會連帶造成旁邊肩頸肌肉的僵硬,用後仰調整頸椎後,矯正了下段頸椎的後凸,緊繃就會自然減緩許多。

側搖法、前俯搖法

胸椎手法:

仰抬法:患者正坐,兩手手指放於後頸,兩肘往內夾,微仰頭,施術者一手扶住前方雙手手肘往上後托,一手在後矯正前胸椎,往下也可以矯正中段胸椎,可配合吸氣,施術者兩手也是用輕力、小頓力即可,或者用搖晃的力量讓他鬆開。
作用:矯正上胸椎因低頭駝背關係而往後凸,緩解所造成的僵硬與壓力。
進階:方向不同,將患者手肘往右或往左,可以矯正上胸椎的左右偏斜。

坐式膝頂法:患者正坐,兩手自然垂下,施術者兩手抓住對方肩關節,膝蓋在後方脊椎及兩側肋骨往前頂,膝蓋可以由上往下,也可由下往上,用輕力或小頓力,不須大力,作用;矯正駝背狀態,恢復胸椎正常曲度、活動度。
另可用膝蓋壓肩胛骨,兩手把肩關節往後搬,矯正肩胛骨前翻。

還壓立式:
兩手交扣於後頸,還抱提起胸口頂,下中上分三段開,配合呼吸乃真訣
吐氣盡時,還抱把患者抬起,胸口頂手壓,由下而中而上,患者落下時分三段開

抬拉立式:
兩手交扣於後頸,雙手穿過需夾緊,對準脊椎直發勁,上下拉開莫遲疑
發力必須平行於脊椎,利用地心引力和發力兩者相抗,把脊椎拉開,適用於上胸椎。

壓背法:患者平躺,施術者兩手掌根貼平脊椎左右方,旋轉下壓,到底頓力下壓。

腰椎手法:
斜扳
雙手位置 搬腰角度 胸部半面朝上 腹部半面朝下(取自李興明醫師)
重點:擺好姿勢後,先旋緊,再順勢用頓力,頓力非蠻力,乃是巧力巧勁,恰到好處,一發即收。若用蠻力,易傷對方肌肉韌帶,也傷自己。

髖關節手法
正躺搖法:可以鬆臀部、大腿肌群;往胸口壓,拉臀部、大腿外側;往外側壓,拉大腿內側;往下壓,藉由反作用力來壓髂骨,亦可調整髂薦關節。

側躺搖法:患者側躺,這時一手拖住對方的腳(足跟、小腿或大腿),對方腳伸直或屈曲皆可,就像肩關節一樣,搖法旋轉,感受肌肉張力的狀態以及卡住的位置,因而藉機調整,可以做到肌肉張力的還原以及股骨頭位置調整。

側躺搖法可以調整股骨頭內外旋的角度,有時骨盆歪斜、長短腳是起源於股骨內外旋角度不同,因為角度不同,就會一高一低,通常長腳骨骨頭往外旋,短腳往內旋,調整內外旋角度可以調整骨盆及長短腳。

腳踝手法:
腳踝扭傷要小心骨折,常見第五跖骨撕脫性骨折,會有明顯壓痛,可以拍X光片來確診,骨折的話一定要包紮固定,其他方面,就可以用下面的手法作調整。

距骨:承接上方脛腓骨的力量,腳踝必調,拉開放回正位,有時要先調上方脛腓骨,再調距骨。
調距骨法:一手托拉足跟,一手拉腳大指跖骨,慢慢托開,壓腳底板,左右旋轉,放回距骨
調跖骨法:腳五跟跖骨(metatarsal bone)和腳踝周狀骨、契狀骨之間的關節可能會有僵硬、活動不流暢,用搖法鬆開
扳腳指:開腳指關節,放鬆腳指。
調舟狀骨:扭毛巾,頓力

顏面:
顏面可以觀察一個人情緒的苦樂與否、精神的緊繃或是放鬆,五臟六腑的氣色皆於顏面呈現。而顏面區域的按摩手法,也是非常值得探索的範圍,對於人的精神、情緒、身體都有一定的調整作用。

頭皮:頭皮的穴位也有一定的調整作用,經驗上,頭皮上鬱滯不通之處會觸診到軟塊,按了會特別酸痛。
頭皮也是身上筋膜會聚之處,故古人有梳頭保健之法,即是保持頭部氣血暢通。

攢竹:可以調整精神情緒,鬱卒者常說會眉頭深鎖,即是此處氣機鬱滯,可以點穴揉按之。
顳區:少陽膽經環繞之處,若緊繃容易偏頭痛,按此可以放鬆緊繃的情緒,也可以放鬆肩頸
迎香:大腸經的終點穴
顴髎:顴骨下方凹陷



附:筋膜手法與點穴法
扳手指拉筋,可藉由手指,牽拉到手腕、前臂、上臂、胸大肌的肌群筋膜,配合呼吸,吸氣時往後伸展,痠痛嚴重者表示筋膜緊張,氣血不通。手法簡易,有時拉一拉,整個陰面、甚至包含肩背都會鬆開。適用:手腕疼痛、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肩膀僵硬等等。

點穴常用穴(上半身部分)
Ø  手三里附近:落枕、胸悶特效穴,振奮陽氣,提升腸胃功能,筋膜連通肩背,廣效型穴道。
Ø  內關穴:內關為心包絡經的絡穴,實則心暴痛,虛則頭項強。疏通胸口、心包、胃、甚至經痛。
Ø  青靈穴:心經,肘上三吋,疏通心氣,心情鬱悶者效佳。
Ø  風池穴:疏通頭頸部,頭部症狀、感冒必用。
Ø  翳風穴:耳後凹陷,顳頷關節症候群必用。
Ø  大椎大杼:諸陽之所會聚,頸椎和胸椎的交界,感冒發燒退熱效果佳,有的人這邊塞住,所以肩頸很緊,要疏通該處。
Ø  天宗穴:肩背問題常用穴,在肩胛骨中央凹陷。屬手太陽小腸經。
Ø  風門肺俞:感冒風寒之邪進入之處。
Ø  膏肓:治百病,虛勞用膏肓,和頭頸、肩背、心肺、腸胃都很相關,尤其心臟塞住的,膏肓都會塞住,推膏肓會很痛,中醫心臟問題預防急救,可以用膏肓穴。
Ø  肝膽俞:這邊是胸腰交界,熬夜的人這邊常會痠痛,駝背的人也會。肝藏血,人臥則血歸於肝,熬夜會傷肝血,故反映在肝膽俞。
巨骨

補充:
鬆筋方法
1.  伸展
2.  屈曲,給空間,攤平
3.  局部推按
4.  抖法、搖法等等

上肢手法
手指:旋轉法
      拉手指
   
翻曲旋伸微細錯位的調整

手指可以打開井穴筋膜出口,相對的,比如心包經有問題,中指也會特別緊繃。

手腕:
塊腕骨觸診(正常腕骨活動性、伸展時藏進去摸不到)
手法:1.扣掌面兩骨調整(舟狀骨、豆狀骨)
      跌倒擠壓傷稍稍拉開
 調骨法:更錯位(爭取調整的空間)→調回正位伸直歸位
 要問清楚受傷是怎樣受力或撞擊的,理論上彎曲受力(flexion)的就伸張(extension)回去,先更錯位爭取空間之後往反方向調回。
     2.一手壓錯位的腕骨、一手拉手指調整
有時因前臂肌群緊繃會牽拉腕骨,使調整不易,可以肌肉筋膜放鬆後,再來調整骨架

尺骨遠端莖突過度凸出,尺橈韌帶鬆弛,尺橈關節翻旋(前旋pronation)

手肘:點按尺澤與曲澤,調尺橈骨
擒拿法調手肘尺橈骨
壓二頭肌腱法

肩膀:
肩關節為一杵臼關節,活動性非常廣,要看哪邊筋卡住,針對那些部位做處理
肩關節旋轉的聲音,通常是肱骨往前翻旋錯位,造成筋或關節面在某個角度會卡到一下,然後再過去,就會造成聲音

一般搖法
退胛骨與海底針
側邊牽引法:可以拉開肩關節,並讓肱骨復位 
     
玉女穿梭:手指從腋下往後穿

觀念區
1.疼痛不一定代表發炎:西醫很多病名,諸如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等等,常會講說是肌腱發炎所造成的疼痛,但實際上,很多疼痛手法做一做,把緊繃的筋鬆開,骨架復位之後就不痛了,而發炎其實是一種紅腫熱痛,細胞變化釋放激素之反應,照道理說並不會三五分鐘做完手法就消失的,真正的發炎(如痛風),很難做完手法就不痛。因此我覺得,很多疼痛其實代表的是它筋骨的不協調,緊繃僵硬的筋到一個極限後,再移動伸展它就要受傷了,疼痛是一種預防他受傷,或已經受傷的反應。

2.疾病原因論:就我目前學習以來,我認為疾病並非一個單一因素,而是由多重因子,多重交錯所組合而成的,比如說像腕隧道症候群,西醫是認為正中神經受到韌帶壓迫,但仔細一想,為什麼韌帶會壓迫,為什麼它以前不會壓迫現在會壓迫?其實它和筋膜的緊繃有關,常常手陰面肌群的緊繃鬆解開,手麻的症狀就會有所改善了。我也試過遠端處理,鬆開膏肓處的筋膜,手麻的症狀也會改善。如果是以外治手法搭配內服方藥活絡氣血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加顯著。

3.對於開刀的看法:很多筋骨疾病其實不需要開刀,比如頸椎椎間盤突出開刀好了,開刀之後,筋膜的緊繃,長期低頭造成的頸椎僵硬、位移的種種壓力還是存在,這些問題沒有解除,他很容易再復發。而且有些開刀固定之後,關節可動性降低,肌肉因為開刀受傷而纖維化,反而增加後續筋骨調整的難度,被定型了很難調整回來。


結語:疾病其實是由多重因子組合而成的,所以傷科手法上面,很多都是連貫的概念,比如說他的問題是由駝背、胸椎錯位、肩胛前翻、肱骨錯位、脖子肩膀緊、手的經絡堵塞等等造成,你調整一個,他可能沒感覺,也可能好一些,調整到關鍵的一個,他可能覺得好很多,但過一陣子會復發,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細心體會每一個環節對他疾病產生的影響,甚至於他的氣血狀態、心理狀態、生活作息、飲食等等,全方位的調整幫助最大。



傷科需要對筋骨結構完整的了解,解剖系統、經絡穴道系統都可以互相參照,更要多些心領神會,並藉由實作的經驗不斷學習精進,不管何家何派,臨床上長久的療效都是最後的依歸,大家有機會多多練習吧~!!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脈象之調和

在西醫實習中,有很多機會把脈,第一線處理病人問題的時候、自己照顧病人的時候...

正常的脈象,寸關尺三部是調勻的,脈是連貫接續的,柔和的。

有一次值班,有個剛洗完腎的病人,全身無力、不舒服,血壓正常,呼吸不喘,人看起來十分倦怠,前幾次洗腎都還好,之前抽血也大致正常,所以先排除急性的洗腎後不平衡症候群,也不像其他的緊急狀況。於是我便摸摸他的脈象,發現寸關尺三段間有些阻滯,不是那麼連貫,脈也比較弱,有點束起來的弦象。因此判斷為氣機失調,便點按其手三里、肩井、膏肓諸穴,患者雖然被按得很酸痛,但按一按人感覺舒服許多,再摸摸脈,寸關尺三部就比較調勻而柔和有力了。

還有一位HIV合併肺炎的患者,主訴胃痛,痛到難以忍受,但訪視時已緩解,診其脈,弦細而快,加上對答神情緊張,呼吸稍喘。判斷其為陰虛體質、情緒緊張。之前胃鏡檢查正常無潰瘍,所以應是緊張導致胃痙攣的胃痛。於是為之解釋可能為緊張所導致,應學習放鬆心情,患者十分能接受。再點按手足三里、上巨虛處,十分痠痛,點按完再診其脈,雖仍偏細,但已經有較和緩,不再那麼細數了。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中醫的脈象裡,寸關尺、左手右手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比如左寸屬心、左關屬肝等等,身為現代人的我們,總會懷疑這樣的分屬真的正確嗎?真的可以摸出不同的差別嗎?但古人這麼說,我們也就這樣學了,好像也還蠻好用的,就用用看,說不定有一天能一窺其中潛藏的奧秘。

猶記在西醫見習時,曾摸過一位肝硬化肝癌、嚴重腹水、黃疸的病人,他的脈象摸起來很特別,左關的脈好像分兩層,內層是有如河道脈管,外層好像突破河渠的洪水一樣,很洪大無倫,當時懵懂的我,一時也不知道這樣的脈象代表什麼意義,但隔天再看,病人已經在昨天晚上因為呼吸困難緊急送進加護病房了...

也曾幫一位高中老師摸脈,右關脈有個緊束起來的樣子,在中醫裡,緊屬於寒。我就問說,最近會不會覺得胃不太舒服?是不是這陣子喝很多冷飲?老師連連稱是。於是我就連忙解釋說,喝冷飲會導致胃寒,對身體不好云云。

脈也和心理情緒有關,緊張的人容易有弦脈,脈管會比較緊縮,好像緊張的人肌肉也會緊繃一樣,脈也會比較緊繃。「有其內必形諸外」、「司外揣內」,脈便成了中醫和對方的身體、情緒、心靈溝通的管道。

曾有一位患者,近期內覺得心臟不舒服、心臟沒力、胸悶、有時候會心悸,去心臟科檢查都是正常。我一診脈,發現他的脈左寸脈,也就是心脈比較沒力,但其他脈都算安好。再看看他的眼神,擔心掛念的神情不言自明。於是我就勸他,你的身體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因為生活中擔心太多事情,所以壓抑到心氣的運作。這樣一句話點破之後,他馬上臉色就紅潤了起來,心脈也就跳得比較有力了。

脈這個字,左邊是肉字旁,右邊是水流的意思,代表身體裡面血液川流不息的流動,也代表著生命的脈動。而我們行醫之人,在一己之力內,藉由這小小的脈,我們能窺見多少身體的奧秘,能幫助到多少的患者呢?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氣鬱肝火之痘痘

年輕女性,氣鬱體質、肩膀緊、下三白眼、眼神過明過利,額頭痘痘多、色暗,要發不發

肝火旺、氣鬱
處方: 以通氣鬱、清肝火為主,輔以肉桂杜仲固腎氣

荊防敗毒散10
柴胡桂枝湯10
龍膽瀉肝湯4
肉桂1
杜仲1
桑葉1
魚腥草1

依以上劑量配藥,一次服用1~2g,一天服用三次

反應:痘痘明顯消下去許多。

濕疹、肢體不寧患者用藥紀錄

患者雖有濕疹的狀況,但由於肢體不寧症所困擾,睡不好是十幾年了,眼睛突出,下三白
眼,面色差,所以是先肢體不寧→長期睡不好,身體不得休息,免疫失調,最後才出現的
濕疹。
所以治濕疹,也要治睡眠,治睡眠更要治肢體不寧證,患者這些狀況可能都是陰虛造成的
,夾雜有血瘀情形,為之處方通里萬安湯加減,疏肝養陰。

白芍六錢   桂支三錢 當歸二錢
丹皮二錢   丹參三錢 柴胡二錢
香附二錢   薄荷七分 荊芥一錢
地骨皮六錢 澤瀉二錢 黨參三錢
生薑三片   大棗三枚 炙草二錢

七帖

二診,唇色較紅潤些,雖然勞累但濕疹沒有變差
改藥
炒白芍六錢 桂支三錢 當歸二錢
丹皮二錢   柴胡二錢 香附二錢
地骨皮四錢 澤瀉二錢 桃仁三錢
赤芍二錢 半夏二錢   桔梗一錢
生薑三片   炙甘草二錢
七帖

三診 面色好很多,有光采,仍然偏暗(之前較青),眼睛稍凸,偶爾見下三白眼
     原本眉毛一根一根都往上長,現在有些變成橫長,表示肝膽氣較不橫逆
     手肘和膝窩的濕疹好了很多~!!
     舌紅胎少,脈左弦細
處方 養血潤燥
當歸三錢 炒白芍五錢 桂支三錢
柴胡二錢 黃芩二錢   雞血藤二錢
丹皮二錢 地骨皮三錢 玄參二錢
茯苓二錢 澤瀉二錢   防風三錢
黨參三錢 生薑三片   大棗三枚
炙草錢半 香附三錢
七帖
還少丹20 桂枝湯15 白虎湯15
一次兩克,一天三次
科中方幫助修復,調合營衛

四診
針下雙大抒 大椎 雙曲池  左內關 左足三里 右築賓
內關一穴最重要

黃芩三錢 生甘草錢半 金銀花三錢 蒲公英二錢
荊芥二錢 柴胡錢半   梗米二錢  當歸一錢
五帖

五診
針下雙血海、右內關、左神門,內關穴反應很大

眼睛已有神、已少有下三白眼,耳朵濕疹好轉,手三里處皮膚已正常、手肘仍會癢,足小腿陽明區濕疹更多,應是排毒反彈反應

手肘、足小腿陽明區是氣血循環較弱之區,所以會比較晚好。
脈左手偏弦稍細,仍以養陰血為主,佐以清肝熱解毒、通暢氣機、引藥下行

處方:
當歸四錢      炒白芍六錢 桂枝二錢 龍膽草錢半
雞血藤二錢  地骨皮四錢 熟地二錢 玄參二錢
羌活一錢      柴胡二錢     牛膝三錢 荊芥一錢
蘇葉一錢      澤瀉錢半     丹皮二錢 川芎二錢
黃柏一錢      蒼朮二錢     炙草一錢

七帖

患者是血不養筋,所以肢體不寧,中間又找過其他中醫師放血,肢體不寧症反而更嚴重、人也變得虛弱,所以血虛之人可能不適合放血治療

血虛生風,所以皮膚癢,有熱毒,所以紅疹

面相表現上也都以肝的相關為主、面色偏青、下三白眼、眉毛橫逆等等,統合起來以治肝為主。

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