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血海穴治肩痛有效

血海穴為下肢的大穴,顧名思義,血海可以調血養血,針對血相關的問題有效,一般用來治療月經、蕁麻疹、膝痛等,像蕁麻疹就取他血虛生風,血行風自滅之意。

而我近來有些案例為肩痛問題,指壓或針刺血海穴,囑病人活動肩膀(動氣療法),就得到良好的緩解,尤其是偏虛證的,身體不壯實的患者,按之針之有效 (效果不輸局部傷科按壓調整或針刺),除了對應理論之外(比如左肩痛針右腳,足太陰對手太陰等等),血能養筋,或許也是他取效之機吧,以此經驗,共饗同道,歡迎討論。

遠端療法的實驗--腳踝痠痛一例

一年輕男性,久站之後右側腳踝痠痛,連及腳掌以及小腿,
約莫是膽經位置,無近期扭傷拉傷病史,判斷為膽經經氣鬱塞,

我依序為之針
左側手三里外側少許(陽明與三焦經之間) (手少陽通足少陽,左手對應右腳)
左側陽陵泉 (健側足少陽)
右側內關穴 (同側手厥陰,以厥陰配伍少陽)

沒有針患處,而是以動氣療法請對方活動,痠痛感即大幅減輕,
可證經絡之相連通,遠端取穴效果亦佳,
而針刺過程中,取患肢的對側手腳(右腳→左手)之外
也可以取健側腳與同側手,輔助搭配,增強對應治療的效果。

謹此經驗,與大家分享,歡迎討論!

肩膀痠痛與胸悶


臨床發現,肩膀痠痛與胸悶有相當大的關連性,
肩膀僵硬疼痛的人,詢問他會不會胸悶,常常都說會
(也有些是隱性的,就是他不覺得胸悶,但是把肩膀調開後,他就覺得呼吸變順暢輕鬆,才發現原本是悶住的)
胸悶的人,按壓他肩膀,通常也是緊繃的。

如何理解這兩個症狀的相關性呢?
我的解釋是~駝背的人,前方呈現凹面,胸廓會受到壓迫
背面則是凸面,凸面筋膜被迫拉長,負擔張力,所以呈現緊繃的狀態

而以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容易緊張、壓力大的人,
肩膀常不自主用力聳起,呼吸也是很淺短的胸式呼吸,
所以久而久之,就有了肩膀痠痛、胸悶這兩個相伴的問題。

若以經絡學來說,則是表裡經皆病
手陽明大腸與手太陰肺相表裡
手陽明經與經筋病表現是肩膀緊
手太陰肺表現為胸悶、喘咳(所以咳嗽病人有的把肩膀解開也會好很多)

相對的,手少陽、手太陽也會肩膀緊繃疼痛
手厥陰也會胸悶,手厥陰、手少陰會心悸或覺心臟無力、疼痛
這也常表現在肩膀緊繃的病人身上。

所以在治療上面,表裡同治就十分重要了
針刺選穴方面,可選手陽明與手太陰表裡同治(如:合谷配列缺、曲池配尺澤等)
傷科方面,則可以考慮肩關節的活動度,手三陰三陽的筋膜,
個人經驗,也可以配合病患咳嗽,點撥大包穴、雲門穴等,
對於緩解這樣的疾患有很大的幫助。

謹此經驗,與大家分享,歡迎討論!!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針灸經驗 巨骨痛

有一年輕男性,推除草機除草後,雙側巨骨穴疼痛,肩頸較緊繃,肩關節活動範圍無受限,我先幫他針了右陽陵泉、左太衝,動氣療法活動肩膀,痛點就減輕許多,肩膀肌肉也有鬆開,剩下頸部一點點緊繃,第三針我針百會穴,再讓他動動脖子,頸部就鬆開了。之後巨骨疼痛無復發。
取穴思路→膽經走側邊,巨骨穴雖屬大腸經但也在側面,筋會陽陵泉
肝藏血主筋,肝膽經表裡相配,取太衝
頸部中間督脈所過,取百會,與太衝陽陵泉,一上一下,病位在中。
以上分享,請大家不吝指教!!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傷科手法的體會


手重了,用力去動去按,對方內在會自動生出抗力,反而會按不到動不到,要不然就是用力都晃掉了,張力沒有集中在該調的地方上,這樣很可惜,多用力卻少功

手放鬆了,不頂不抗,對方肌肉不會生出抗力,就不會落入力量對抗力量的遊戲,這時輕輕一托,張力就傳進去,反而才帶的到東西。

傷科小記~

好久沒有寫寫傷科文了,最近空閒下來,靜靜念書,不禁懷念以前每天看病人的日子!?

回顧我學習傷科手法,從各個不同的招式動作開始,了解筋骨的牽拉張力變化,每學一門新的,就等於是把舊的那套放一邊,從頭去了解它整套的思維,如果沒有放掉舊的,新的方法是學不來的。

但最後,招式化盡,卻回歸到自己,自己如何用勁,如何放鬆,如何平衡,運用太極的原理,將對方凝滯之處層層化開。動作也從大變成小,發現原來到位並不是動作大,而是如何用勁的內涵.....

中定步的奧秘

昨天和老師推完後,回來想了一下,中定步為什麼要求是腳和身體向上,只有手往前,兩者幾乎垂直,而不是傾斜式的去借多一點的分力....

因為中定步會往有上拔的力量(或內勁),所以對方兩腳根被拔起,這時失去了抵抗的力量,自然小小力量就能推走,而且因為自己沒有根,所以就感覺不到相對上對方力量從哪裡發。所以中定步的設計應該是會自然而然拔根,讓對方無法自腳底產生抗力~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三焦問答

問:可是三焦的氣不通是指內部的相互交通有問題吧?沒有病人是表閉可是三焦氣機正常的嗎
(為何三焦不通會用風藥解表藥?)

答: 三焦是氣機流通的管道,外是經絡肌腠,內是藏府間氣機的流通,所以三焦對表裡都有影響。

所以如果是偏裡熱盛,便秘的,就可以用防風通聖散疏通三焦

問:所以兼治表裡的方都可以拿來疏通三焦嗎

答:
以風藥為主
用風藥來帶動三焦氣機流通

就像痛瀉要方,調理肝脾的方卻加了防風,他其實就有從里達表疏通氣機的效果
或是像荊防敗毒散,逆流挽舟可以治療腹瀉痢疾

雖是臟腑的病,但由疏通氣機來治療。廣而言之的話,學長的方很多都會加上風藥,就是除了調理五臟平衡之外,再顧慮到三焦的氣機,所以雖然沒有表證,但仍常會運用到荊防敗毒散、柴葛解肌湯之類的處方。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聽勁的傷科,不用力的傷科



聽勁的傷科,不用力的傷科~
患者會痠痛症狀,就是因為有不正常的力留在身上,肌肉的收縮緊繃,聽勁就是手很放鬆,聽到力量,把它帶出來化掉,引勁落空就沒事了。
原本我多半用適當的力量,將之拉開、旋轉開,但沒想到還有幾乎不用力的方法在~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健側vs患側

曾有個中風後遺症病人,原本一直抱怨患側痠麻痛,手法多做患側,有一天我靈機一動,就覺得他健側也怪怪的,一按之下,穴道痠痛反應很大,原來他健側腳也會痛,只不過他以為我們只治療中風後遺症~不方便的那隻腳,所以健側腳的痛一直沒有說。

因為這樣的經驗,後來我多半患側健側一併檢查及治療,
因患側萎軟無力(或其他傷科病人,患側受傷後痛就不敢用,初起常患側比較緊,後期患側會偏無力),
健側相對有力(這個落差在中風病人最明顯)
所以往往會慣用健側用力,這時健側反而可能較緊繃

原本兩腳的雙軸心是平衡的,現在一強一弱,拉歪腰薦單軸心,結構歪曲,功能失調,弱的一方因為腰薦軸心跑掉了,所以要回復也比較困難(血氣濡養會不足)

因此針健側→讓強的一方稍稍舒緩下來→去遷就彌補弱的一方(患側),會幫助中軸回到平衡,患側在對的結構下,氣血濡養較充足,會比較容易恢復~

針刺的繆刺,遠端調控平衡可能道理就在此吧
當然針患側也是功不可沒喔

《傷科雜想》-下肢力量結構篇

人體下肢兩大力量結構分析--
1.如彈簧般,上下關節折壓彈起,如蹲下站起 (彈簧理論)
2.旋轉,內旋外旋,如太極拳纏絲勁,(腳內外旋多來自髖關節內外旋,髖關節內外旋又影響骨盆和脊椎的旋轉角度,簡單來說,髖關節能旋轉,腰也能旋轉,脊椎旋轉,上肢的旋轉,這些旋轉的力線是相連貫的,有如太極拳纏絲勁,只是太極拳練得很精熟,常人用之而不覺,行走、跨步因左右腳交替,重心轉移間就有旋轉)

從軸心來看:兩腿雙軸心→骨盆→薦椎腰椎會合成單軸心→頸椎、百會→中間手分支雙軸心
調整軸心旋轉,使陰陽面回復平衡,可以視為太極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傷科心得分享--腹股溝與髂前上脊》

在臨床實踐中,我發現調整腹股溝及髂前上脊處對於髖關節、腰的症狀緩解十分有幫助,每每腰腿有問題的患者,我多半都會去觸診按壓此患者的腹股溝,很容易就發現緊繃壓痛之處。此時就用點撥法,點撥髂前上棘上方、下方、以及腹股溝的位置,配合病患踢腳引動髖關節,踢的時候順勢一撥,筋開氣順,讓其髖關節的糾結由此解開,病人也常反應,施作這樣手法後,走路時腳比較輕鬆,腰痠的症狀也有緩解。

為何調整腹股溝可以緩解腰的症狀?第一,腹股溝是構成骨盆腔穩定的一個關鍵所在,腹股溝就直接影響到骨盆以及髖關節,凡是骨盆歪斜,或是髖關節不順,通常都可以找到腹股溝的壓痛緊繃,將之鬆開後,骨盆及髖關節的狀況就會緩解。而骨盆和薦椎聯繫,薦椎和腰椎聯繫,也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再者,髂腰肌(iliopsoas muscle)上由腰椎及髂骨,經過腹股溝,下接股骨,因此腰椎和髖關節股骨其實是連動的,將腹股溝的髂腰肌鬆開,就可以緩解腰椎的張力,因此腰部也會得到改善。

《傷科心得記‧髖關節與膝蓋退化》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年人多膝蓋痛?

年輕人,或柔軟的運動選手,從高處跳下時,全身都可以當作緩衝,踝、膝、髖、腰都可以彎曲,就像彈簧一樣,壓縮後力量分散至彈簧各處,所以彈簧不會擠壓斷裂,膝蓋就不易受傷。而老年人喪失這樣協調的能力,筋僵硬緊繃的話就無法順勢彎曲,更甚者髖關節卡住、膝關節也緊繃、各個關節的活動性都降低,這樣就像是個沒有彈性的彈簧,每走一步路,壓力都承受在膝關節上,到最後磨損變形通通來,這也就是老年人膝蓋容易退化疼痛的主要原因。

而對膝關節與上下方的關係來說,膝蓋是一個中介點,下承腳踝,上接髖關節,以活動性而言,膝關節不如踝關節與髖關節,僅能作屈伸動作為主,旋轉旁開的動作幅度甚小,也正因為如此,因較無旋轉的空間分散力量,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較大,若上下的髖關節及踝關節又有不正常的扭轉張力傳至膝蓋,讓一個本來就不太會扭轉的膝關節承受扭力,那膝蓋的負擔就更為重大了。

再者,下一個問題:老人為什麼走路都慢慢一小步一小步,身體伴隨走路左右搖晃,轉身要慢慢一步一步的轉?這關鍵在哪?

髖關節!

正常的髖關節活動性很好,可以讓腳內外旋,大腿也可以抬高,大腿可以抬高所以就可以邁出大步,髖關節內外旋可以讓人下一步踏出不同方向,比如說要往右後轉,腳尖原本朝前,因為髖關節可以外旋的關係,右腳尖可以往右方踏,然後左腳內旋,身體一帶就跟上了,所以這個內外旋的功能,實是轉身所必須,也是平衡身體,讓走路靈活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

老年人的退化,通常髖關節活動性都不好,筋很緊繃僵硬,大腿抬不高,髖關節無法內外旋,走路就只好小碎步,慢慢走,而且還很容易跌倒。

那髖關節和膝關節的關係呢?髖關節如果活動的好,就像是獲得一個良好的彈簧,壓力不會都承受在膝蓋上,而是會透過髖關節延伸緩衝上去,如果髖關節活動不好,力量就只好反折,都擠壓在膝關節上面了。另外髖關節如果緊繃,他的肌肉束張力也會牽連至膝關節,導致膝關節承受不正常的張力扭力等等,實在是讓膝關節委屈之甚阿!

所以,我個人在臨床的調整上,多以活利髖關節為優先,髖關節一打開,筋放鬆後,走路就會輕鬆許多,能邁大步,能轉身,膝蓋的壓力也會減輕許多,而髖關節對骨盆、對腰椎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有時調整好,下背也放鬆了,腰也能站得比較挺了,這些都是髖關節至關重要的影響。

而在調整手法方面,個人以旋轉來幫助活動關節,讓緊繃的肌肉鬆開,以平衡陰陽面的肌肉,另更以點撥法,點撥髂前上棘上方、下方、以及腹股溝的位置,配合病患踢腳引動髖關節,踢的時候順勢一撥,筋開氣順,多年糾結或由此而解,實乃功效厥偉之良法也。

以上所言為臨床所見大多數情形,也有從腳踝引起膝蓋疼痛,或免疫疾病諸多病因,當細細體察分辨之,茲不贅述。

希望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傷科特殊案例分享

利咽喉~

有一70歲左右阿嬤,車禍被撞到胸口,胸悶胸痛,肩關節活動大一點就痛,呼吸些微喘鳴音,為狀甚苦,觀其形態,胸口略凹陷,兩肩向前略駝背。為其手法調整,剛開始先鬆肩關節,但改善有限,靈機一動,用利咽喉法,從患者頸前,用手指在喉結氣管旁皮膚,沿著氣管兩旁,輕輕壓入而上下撥弄,患者經此刺激,遂不斷打嗝,一聲接著一聲,不斷有氣嘔出來,判斷是因為外傷導致胸口氣滯,氣機閉塞,藉由打嗝,人體自救,胸口悶氣由此而出,整個人就輕鬆許多。

後來回診,仍有些許胸悶痛不適,但較前次已較舒緩,遂把握機會,仍用利咽喉法略變通之,這次我僅僅讓他頭向斜後仰,把肩胛向後稍稍拉開(以擴展凹陷悶住的胸廓),用手指輕敲其胸鎖乳突肌及翳風穴處,輕輕刺激,患者就又開始打嗝了,真不知她悶了多少氣在裡面,經此治療後,患者胸口感覺舒服許多,肩膀頸部也放鬆下來,頻頻稱謝。

利咽喉法,乃是藉由手指撥弄疏通頸部氣管兩旁,而疏通頸部、上焦胸廓鬱悶之氣,此案例因此而誘發打嗝,諸症因而緩解,為難得之經驗,故為之記,以供參考。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讀書心得報告 《常氏醫理實踐》



《常氏醫理實踐》係國醫常鳳翔前輩所著,常醫師是從大陸來台的老國醫,目前已然仙逝,但其著作所揭示的治療方法與醫案等等,卻是莫大的珍貴資產,更是台灣在地的經驗,值得吾輩探討學習。

常老前輩的特色是他幾乎所有病人的病症,都用一張處方加減,而得到滿意的效果,這張處方是他累積多年經驗所成的「通理萬安湯」。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處方呢?實乃常老前輩深悉台灣海島型氣候的特點,與大陸型氣候不同,從臨症多年的觀察經驗歸納,他在書中有精確的描述,他說海島氣候「忽冷忽熱,濕度又高,狂飲暴食,食滯久積而變火,火鬱血虛而成氣滯。易感風寒,久而氣之運行不暢,血之循環不良,臟腑功能失調,不能互應,身體不能維持正常健康,而疾病叢生。」又言「火鬱而受風寒鬱閉,十之八九氣血封閉,甚至數十年身體處於不正常之中」、「病因多為氣血鬱閉、外感者居多」等等,皆是經驗之談,至理名言。

而常鳳翔針對這樣的病機,他從家傳之神效萬靈丹加減,歷經多年實證經驗之後,始定為「通理萬安湯」,主治「外感風寒、氣血鬱閉,內傷鬱結、臟腑不和,而致整體機能不能正常運行,發生各種病症。

通理萬安湯
當歸錢半  生白芍三錢  炒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製香附三錢
柴胡二錢  黃芩二錢    薑半夏二錢 炒枳殼錢半 桔梗二錢 
蘇葉錢半  麥冬三錢    山楂二錢   神曲二錢   荊芥錢半
防風二錢  甘草一錢

書中歸結其方義云,「清通肺氣,舒解肝膽,健脾養胃,維護心腎功能,解鬱消滯,調和氣血,恢復整體健康,治療病痛,改善體質」並說「本方組合之簡,其理至精,其意之深,其法之正確,通理臟腑功能,療效之大,為多人不能理解,其奧妙難以盡述,試用之後即知其真實情況。」可說是推崇備至。

觀其藥方,其實有逍遙散的意味,以疏達氣機為主,較之逍遙散,他更有半夏去痰,香附解鬱,山楂神曲消食和胃,枳桔寬胸理肺,荊防通暢氣血,蘇葉麥冬以散微寒及微熱等等,實以通暢氣機為主,理肝肺之氣,兼以養血健脾,通中寓補之法也。若病人有各式的臟腑偏盛,陰陽虛實等等,常醫師都用此處方再略作加減適當藥物,即得亦能通調整體,亦能兼顧局部病症之處方。

書中即針對各式各樣的病症,小至感冒,重至肝炎、中風、癌症等等,都列舉出作者臨症的驗案,看了不由得信服此方之神奇,也讚嘆常醫師辨證加減之巧妙。我個人在開水藥方面即常參考此方,雖然經驗不多,但證之實際,的確有良好的效果,故也不得不由衷佩服。

臨床上,病機常常是多方夾雜,並非課本上之單純,也因此初學者往往難以措手,常老前輩從氣血是否鬱閉的角度去下手,去開暢臟腑氣機,清理外感餘邪等等,由此解開病機錯綜複雜的糾結,實為不可多得的良法。而常老前輩更不吝的把多年的經驗醫案,整編成書分享公開,其醫術、其精神都不禁令人景仰欽佩!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任之堂醫經心悟記》




Intern 廖敏君

任之堂系列叢書是任之堂主人余浩以及他的學生們所編撰的,內容著實記錄了傳統中醫辨證思維用藥,以及學生們跟診學習的過程,文字活潑,多以生動的比喻來說明中醫的醫理,發啟幽微,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而《任之堂醫經心悟記》則是從醫理上的著手,有如禪宗在參話頭一般,去參究醫經中一些經典的話語,藉此了悟中醫的陰陽氣血,生理病理等等。莫執方以治病,重要的是,如何在患者給的症狀訊息中,去了解陰陽氣血的升降是否通達,氣機是否順暢,了悟背後的機理,再擬定適當的方藥來治療。

書中十分強調的就是氣機,他認為許多的疾病是源自於氣機不通暢,而只要氣機順暢,則氣血流通,百病不生。而針對氣機,則秉持著中醫歸經藥性的原則,如脾胃氣不暢或胸中氣滯,用之以枳殼木香桔梗,稱之為胸三藥;肝膽氣滯,用之以香附鬱金玫瑰花,稱之為解鬱三味,兩者合稱鬱六藥,以達到開暢中焦氣機,恢復氣機調達的效果。而針對頸部的氣結氣滯,他則有頸三藥,葛根、川芎、丹參,來舒筋活血,活利頸部。諸如頭暈頭痛等疾,均有可能和頸部氣結有關,因頸部卡住了,濁氣下不來清氣上不去,容易生重濁暈疼等疾,故可以用疏通頸部的方法來治療之。

書中也反覆強調濁氣的出路,濁氣的排除一般有汗吐下三大管道,吐法少用姑且不論,而書上針對汗法,他提到表氣不暢,外感風寒,則會影響到內在臟腑的氣血運作,金匱要略中的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其實隱含的意喻就是外感風寒後,身體表層就如同被寒氣的繩索捆綁,周身動彈不得,久而久之內在臟腑氣血也不流通,而生積聚諸病,這時就適合用汗法來治療。書中也有對腸道的濁邪做很好的描述,他認為現代人很多是飲食過度,肥甘厚味等等,所以腸道都會累積一些瘀阻,容易腹脹便秘泛酸,也進而會影響到上焦心肺,產生胸悶、心臟不適等毛病,就此他提出通腸六藥(火麻仁、豬甲、艾葉、苦參、雞屎藤、紅藤),來幫助腸道排出濁邪,俾使腸道運化順暢。

除了識病治病之外,任之堂也十分提倡養生,人若多活動,則五臟氣血流通,若動腦卻不動肢體,則容易心火獨亢,上盛下虛,經脈瘀阻。但活動卻不是勞動,適度則可,過度勞動反而耗氣傷身,這也是中醫強調致中和”’的道理。而養生重在養心,若心情平靜,不鬱悶不生氣,則氣血安和,有病也易治,而對容易鬱悶生氣的人而言,他也會好言相勸,希望病人能夠平緩心情,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合而言之,我覺得任之堂醫經心悟記事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在中醫學習的路程上,每每在思考著辨證如何精確?如何去妥善應用中醫的醫理?而本書閱讀起來,似乎就打開了源頭的活水,讓人覺得思維都活躍了起來,也能比較掌握陰陽臟腑氣血等等中醫醫理的變化運用。而可貴的是,書中對於治療的方藥心法無所吝惜,一些獨到的藥物使用,都完完整整的寫出來告訴大家,由此更令人感佩作者們的用心,以及任之堂的仁心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