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傷科心得分享與手法實作


Cm104 廖敏君
傷科其實以前最主要是骨折和脫臼,但現在骨折脫臼通常是給西醫,骨折我看過老師整過,但我不會,脫臼有學過手法,但沒用過。現在傷科通常以筋骨痠痛、腳踝扭傷、肩頸問題、手麻、腰痛、膝蓋痛等等為主

傷科病因分類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說:「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正是說明健康人的狀態,所以這個「骨」「筋」和「氣血」,便是傷科最重要的項目。那為什麼要看這三項呢?我們以下一一介紹。
傷科治療其實就是強調活動性,比如肩關節痠痛,第一我們先求活動性正常,就是各個角度時都能夠轉的過去,那活動怎麼可以正常?就是靠各個肌肉怎麼配合,關節怎樣轉,骨頭怎樣跑,其中一個環節出問題的話,活動性就會受影響,或許是前面肌肉緊繃牽拉,或許是後面,或許是骨頭跑掉,那我們就可以針對不同的問題作處理。
    所以第一步要觀察,觀察他活動性流暢與否,再來就是觸診,摸摸看哪邊硬哪邊不平順有筋結,或者是骨頭跑掉,這就是傷科的診斷。
診斷之後,我們再依據不同的問題作治療,所以才會分成三大原因,三大種不同的手法,一個是筋,一個是骨,一個是內在的氣血。
 筋(肌肉緊張與否)和骨的影響前面有稍微講過,那什麼是氣血呢,就是他氣脈的通暢程度和血液循環好不好,有些時候,不是一般筋骨的手法可以調整得好的,那就要去打通他的氣血,氣血打通了,再回來調整筋骨,效果才會出來,氣血可以靠按穴道來催動,也深深和內科相關,曾有患者,肩膀脖子很緊,診脈辨證為氣血虛弱、血虛為主,又帶有緊張,服用補氣血藥一段時間後,再摸肩膀那邊,原先鬆不開的就自然而然鬆開了。
氣血的話,就還包含傷科的內服方藥,受傷之後,常常有瘀血在內,要配合活血化瘀藥服用,才會好得快,臨床常用復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又或者是骨折,中醫也有接骨藥,促進骨質增生癒合的藥,如正骨紫金丹;筋骨鬆弛疲軟的話,也有穩定加強筋骨的藥,常用補肝腎的處方來補筋骨,讓他有力氣。

以下就三大病因分別介紹:
筋:以筋膜的鬆軟平順為首要
    筋膜牽拉,多半循著經脈、經筋的走向,比如手太陽經,從小指一直到天宗穴,這樣一片。了解經脈經筋走向,用筋膜來調整整體結構。
    以手為例,陰面的筋膜,肺經連到前胸() 心包經連到前胸() 心經連到前胸(),又到腋下,入胸中(較深),陽面的筋膜,陽明走頭面(),少陽走側面,太陽走背面,與足膀胱經相牽連。
    筋膜的症狀,比如手腕痛,但其實是整個筋膜緊,上面手肘、肩膀也是緊的,那就不能只調手腕,要往上追,把整片筋膜鬆開,再回來看手腕的骨頭是否正位,關節是否活動順暢。假如是腳踝或者是膝蓋,那就要往上追到髖關節活動。
    整體筋膜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關係,陰面的筋膜緊張(通常是曲肌群),陽面的筋膜也會受到伸展的拉扯(伸肌群)而造成相應的緊張,症狀表現(痠痛)可能是在陽面,也可能是在陰面,但兩面都要檢查,因為都有相關。
    有時陰面的影響力更甚於陽面,比如肩背緊,按肩膀的穴道沒有太大感覺,也沒有明顯改善,這時候找胸前的穴道(鎖骨下、雲門中府)去按,反而背面的筋就鬆開了。
    陽面對應陽氣,陰面對應陰血陰液,用傷科點穴治內科病,可以用手三里振奮陽氣,內關穴疏通心包,青靈穴疏通心經,鎖骨下開肺氣鬱,背部膀胱經理五臟等。考慮的是整體氣機的疏通,疏通之後,不適的感覺就會有所改善
    筋膜手法:以伸展為主,用少量的力去伸展筋膜,四兩撥千斤,有如武當派太極拳


    筋膜疏通:筋膜可以想像成身體律動、能量、力氣傳導的路線,就如同投手丟球,力量有一定的傳導,它不可能只用手的力氣,而是腳的跨步、腰的旋轉、胸背肌肉的配合,最後到手,這一連串體系的相合才能組成一個連貫、順暢的動作。當其中有一個環節卡住,整個力線的傳導就會失常。調整筋膜(骨架)即是把這一連串的力線(或者說是氣的傳導路線、經絡)調整正常,恢復他本來的律動與平衡。

    由末反本:比如說肩膀痠痛,不能只鬆肩膀,要連貫到上肢、手指,可以從末端先解,末端手指都是井穴所在處,筋膜糾結的終點處,末端先鬆可以讓氣有個出口,也是讓筋膜的壓力有個出口,所以末端先鬆開,再回來調上臂、肩膀,這樣會比較順。

    反之,如果末端沒有鬆開,就像下水道沒有出口,這時候鬆肩頸,他的出口僅在局部皮膚(就像水蒸發),而沒有遠端疏通(就像下水道出口),這樣很容易再堵塞回去。

另外,兩邊筋膜、經脈的平衡會影響中軸,一邊強一邊弱,中間脊椎骨受到兩側不平衡張力的影響,就會被拉歪。


骨:骨架歪斜、小關節錯位等等
    像脊椎為一身之骨幹,脊椎不正可以導致很多不適,甚至內科病如心悸胸悶經痛頭痛也可能是脊椎不正所引起
    道家練脊椎,脊椎是正的,腦脊隨液通暢則身體通暢,國外有顱薦醫學,著重點即在腦脊髓液的流動循環是否通暢。
    脊椎正,受力是由上往下,像疊積木一樣,靠骨架受力,
    脊椎不正,如駝背、低頭、彎腰,則有曲面,產生彎曲面(凸面)的張力(肌肉張力支撐)以及凹面的壓迫,身體受力則部分靠骨架,有較多的分力需要肌肉張力去支持
   
凹面壓迫的影響,比如駝背→胸悶→肺氣不開→劍突軟骨往下壓迫胃,胃不舒服
    凸面張力的影響→肌肉緊繃僵硬、容易痠痛→背部藏府俞穴不通→影響藏府等等
骨架不正→牽拉旁邊肌肉→壓迫神經或組織→氣血不順→症狀
骨架的連環影響:肩胛前翻→肱骨前內旋→手肘錯位→手腕骨錯位等等,最後他可能只說手腕不舒服,但其實需要一連串的調整與復位。

    治療以調整骨架為先,正骨手法多半需要一定的力氣與勁道,有如少林拳,適合身強體壯者。


筋膜與骨架的關係

右撇子,常用右手,右手曲面肌肉張力強,右手(肱骨)向內翻旋,肩胛骨往外上翻(被拉過去),T3,4附近胸椎往右拉。
右手往前出力,腰旋轉,左下背肌肉緊,右邊前面肌肉緊。右手向下出力,右肩低,左肩高。

穴道(氣血)
    點穴的方法,可以直接疏通氣血,不可或缺,曾經治療落枕疼痛的患者,鬆筋手法無甚改善,但用遠端手三里穴,催動氣血,轉動幅度和疼痛當場緩解。
    穴道的影響也是全身性的,一個穴道的刺激,可能全身的氣血都在動,重要的是,要知道引動的穴道,以及他的功效
    疾病有病穴的存在,也就是比如肺感受寒邪,他相應的穴道(肺俞風門)就會有問題,那麼從穴道袪除肺寒,即是一種治療的方法
    對傷科而言,某些問題,其實會有筋傷,也就是病筋的存在,要直接去推按病筋的效果較好,調筋膜調關節活動的效果有限。
    用點穴法和推宮過血法疏通氣血,把整體的氣血都打通後,再來調整骨頭,有卓越的效果。

總結
病因假分為三,但三者其實是合一的,筋影響骨,骨影響筋,筋骨影響氣血,氣血影響筋骨,側重的面不同而已,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學習與習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切入。
傷科的方法其實萬萬種,很多變化,我學的也有很多很多方法,不能一一盡述,但我們就選取最有效的方法來針對疾病。入手之後,其實人的身體就長這樣,一法通萬法通,慢慢就能知道其奧妙。我常用傷科幫人調治內科疾病,或內科開藥時也輔以傷科望診觸診的觀察,兩者其實是能相互貫通的

實作:脊椎觸診,看左右偏、側彎,有無凹凸等等
觸診:傷科以觸診感受為先,舉凡筋膜之緊張,骨架正位與否,或者穴道的通塞,都是從觸診摸出來的。心之所倚,手之所觸。多加練習,手下的敏銳度就會提升。

頸椎:
頸椎正常是一稍稍前彎的生理弧線,常見問題是由於低頭,低頭久了,過度伸展,生理弧線消失,頸胸椎交界會往後凸明顯,而且低頭會讓脊椎受到壓力,受力久了,旁邊肌肉、韌帶、關節都會僵硬,久而久之活動性越來越差,於是產生肩頸痠痛、手麻、頭脹、頭痛等等問題出來。

頸椎變化:生理弧線之過度伸展、過度屈曲,單一節的左右偏移旋轉等等,在處理上,個人習慣以大方向為主,先處理大範圍的生理弧線問題,再針對各節頸椎做調整。

頸椎手法:
後仰搖法:可以緩和長期低頭所造成的脖子僵硬,用手托住對方的頭,讓對方後仰、頭躺著,左右搖擺(頭向上看或者是往右擺時向左看、往左擺時向右看),可配合吸氣,恢復脊椎正常的活動性(可以搖到上胸椎),也可以用小頓力來矯正偏斜的脊椎。
    下段頸椎的凸起會連帶造成旁邊肩頸肌肉的僵硬,用後仰調整頸椎後,矯正了下段頸椎的後凸,緊繃就會自然減緩許多。

側搖法、前俯搖法

胸椎手法:

仰抬法:患者正坐,兩手手指放於後頸,兩肘往內夾,微仰頭,施術者一手扶住前方雙手手肘往上後托,一手在後矯正前胸椎,往下也可以矯正中段胸椎,可配合吸氣,施術者兩手也是用輕力、小頓力即可,或者用搖晃的力量讓他鬆開。
作用:矯正上胸椎因低頭駝背關係而往後凸,緩解所造成的僵硬與壓力。
進階:方向不同,將患者手肘往右或往左,可以矯正上胸椎的左右偏斜。

坐式膝頂法:患者正坐,兩手自然垂下,施術者兩手抓住對方肩關節,膝蓋在後方脊椎及兩側肋骨往前頂,膝蓋可以由上往下,也可由下往上,用輕力或小頓力,不須大力,作用;矯正駝背狀態,恢復胸椎正常曲度、活動度。
另可用膝蓋壓肩胛骨,兩手把肩關節往後搬,矯正肩胛骨前翻。

還壓立式:
兩手交扣於後頸,還抱提起胸口頂,下中上分三段開,配合呼吸乃真訣
吐氣盡時,還抱把患者抬起,胸口頂手壓,由下而中而上,患者落下時分三段開

抬拉立式:
兩手交扣於後頸,雙手穿過需夾緊,對準脊椎直發勁,上下拉開莫遲疑
發力必須平行於脊椎,利用地心引力和發力兩者相抗,把脊椎拉開,適用於上胸椎。

壓背法:患者平躺,施術者兩手掌根貼平脊椎左右方,旋轉下壓,到底頓力下壓。

腰椎手法:
斜扳
雙手位置 搬腰角度 胸部半面朝上 腹部半面朝下(取自李興明醫師)
重點:擺好姿勢後,先旋緊,再順勢用頓力,頓力非蠻力,乃是巧力巧勁,恰到好處,一發即收。若用蠻力,易傷對方肌肉韌帶,也傷自己。

髖關節手法
正躺搖法:可以鬆臀部、大腿肌群;往胸口壓,拉臀部、大腿外側;往外側壓,拉大腿內側;往下壓,藉由反作用力來壓髂骨,亦可調整髂薦關節。

側躺搖法:患者側躺,這時一手拖住對方的腳(足跟、小腿或大腿),對方腳伸直或屈曲皆可,就像肩關節一樣,搖法旋轉,感受肌肉張力的狀態以及卡住的位置,因而藉機調整,可以做到肌肉張力的還原以及股骨頭位置調整。

側躺搖法可以調整股骨頭內外旋的角度,有時骨盆歪斜、長短腳是起源於股骨內外旋角度不同,因為角度不同,就會一高一低,通常長腳骨骨頭往外旋,短腳往內旋,調整內外旋角度可以調整骨盆及長短腳。

腳踝手法:
腳踝扭傷要小心骨折,常見第五跖骨撕脫性骨折,會有明顯壓痛,可以拍X光片來確診,骨折的話一定要包紮固定,其他方面,就可以用下面的手法作調整。

距骨:承接上方脛腓骨的力量,腳踝必調,拉開放回正位,有時要先調上方脛腓骨,再調距骨。
調距骨法:一手托拉足跟,一手拉腳大指跖骨,慢慢托開,壓腳底板,左右旋轉,放回距骨
調跖骨法:腳五跟跖骨(metatarsal bone)和腳踝周狀骨、契狀骨之間的關節可能會有僵硬、活動不流暢,用搖法鬆開
扳腳指:開腳指關節,放鬆腳指。
調舟狀骨:扭毛巾,頓力

顏面:
顏面可以觀察一個人情緒的苦樂與否、精神的緊繃或是放鬆,五臟六腑的氣色皆於顏面呈現。而顏面區域的按摩手法,也是非常值得探索的範圍,對於人的精神、情緒、身體都有一定的調整作用。

頭皮:頭皮的穴位也有一定的調整作用,經驗上,頭皮上鬱滯不通之處會觸診到軟塊,按了會特別酸痛。
頭皮也是身上筋膜會聚之處,故古人有梳頭保健之法,即是保持頭部氣血暢通。

攢竹:可以調整精神情緒,鬱卒者常說會眉頭深鎖,即是此處氣機鬱滯,可以點穴揉按之。
顳區:少陽膽經環繞之處,若緊繃容易偏頭痛,按此可以放鬆緊繃的情緒,也可以放鬆肩頸
迎香:大腸經的終點穴
顴髎:顴骨下方凹陷



附:筋膜手法與點穴法
扳手指拉筋,可藉由手指,牽拉到手腕、前臂、上臂、胸大肌的肌群筋膜,配合呼吸,吸氣時往後伸展,痠痛嚴重者表示筋膜緊張,氣血不通。手法簡易,有時拉一拉,整個陰面、甚至包含肩背都會鬆開。適用:手腕疼痛、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肩膀僵硬等等。

點穴常用穴(上半身部分)
Ø  手三里附近:落枕、胸悶特效穴,振奮陽氣,提升腸胃功能,筋膜連通肩背,廣效型穴道。
Ø  內關穴:內關為心包絡經的絡穴,實則心暴痛,虛則頭項強。疏通胸口、心包、胃、甚至經痛。
Ø  青靈穴:心經,肘上三吋,疏通心氣,心情鬱悶者效佳。
Ø  風池穴:疏通頭頸部,頭部症狀、感冒必用。
Ø  翳風穴:耳後凹陷,顳頷關節症候群必用。
Ø  大椎大杼:諸陽之所會聚,頸椎和胸椎的交界,感冒發燒退熱效果佳,有的人這邊塞住,所以肩頸很緊,要疏通該處。
Ø  天宗穴:肩背問題常用穴,在肩胛骨中央凹陷。屬手太陽小腸經。
Ø  風門肺俞:感冒風寒之邪進入之處。
Ø  膏肓:治百病,虛勞用膏肓,和頭頸、肩背、心肺、腸胃都很相關,尤其心臟塞住的,膏肓都會塞住,推膏肓會很痛,中醫心臟問題預防急救,可以用膏肓穴。
Ø  肝膽俞:這邊是胸腰交界,熬夜的人這邊常會痠痛,駝背的人也會。肝藏血,人臥則血歸於肝,熬夜會傷肝血,故反映在肝膽俞。
巨骨

補充:
鬆筋方法
1.  伸展
2.  屈曲,給空間,攤平
3.  局部推按
4.  抖法、搖法等等

上肢手法
手指:旋轉法
      拉手指
   
翻曲旋伸微細錯位的調整

手指可以打開井穴筋膜出口,相對的,比如心包經有問題,中指也會特別緊繃。

手腕:
塊腕骨觸診(正常腕骨活動性、伸展時藏進去摸不到)
手法:1.扣掌面兩骨調整(舟狀骨、豆狀骨)
      跌倒擠壓傷稍稍拉開
 調骨法:更錯位(爭取調整的空間)→調回正位伸直歸位
 要問清楚受傷是怎樣受力或撞擊的,理論上彎曲受力(flexion)的就伸張(extension)回去,先更錯位爭取空間之後往反方向調回。
     2.一手壓錯位的腕骨、一手拉手指調整
有時因前臂肌群緊繃會牽拉腕骨,使調整不易,可以肌肉筋膜放鬆後,再來調整骨架

尺骨遠端莖突過度凸出,尺橈韌帶鬆弛,尺橈關節翻旋(前旋pronation)

手肘:點按尺澤與曲澤,調尺橈骨
擒拿法調手肘尺橈骨
壓二頭肌腱法

肩膀:
肩關節為一杵臼關節,活動性非常廣,要看哪邊筋卡住,針對那些部位做處理
肩關節旋轉的聲音,通常是肱骨往前翻旋錯位,造成筋或關節面在某個角度會卡到一下,然後再過去,就會造成聲音

一般搖法
退胛骨與海底針
側邊牽引法:可以拉開肩關節,並讓肱骨復位 
     
玉女穿梭:手指從腋下往後穿

觀念區
1.疼痛不一定代表發炎:西醫很多病名,諸如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等等,常會講說是肌腱發炎所造成的疼痛,但實際上,很多疼痛手法做一做,把緊繃的筋鬆開,骨架復位之後就不痛了,而發炎其實是一種紅腫熱痛,細胞變化釋放激素之反應,照道理說並不會三五分鐘做完手法就消失的,真正的發炎(如痛風),很難做完手法就不痛。因此我覺得,很多疼痛其實代表的是它筋骨的不協調,緊繃僵硬的筋到一個極限後,再移動伸展它就要受傷了,疼痛是一種預防他受傷,或已經受傷的反應。

2.疾病原因論:就我目前學習以來,我認為疾病並非一個單一因素,而是由多重因子,多重交錯所組合而成的,比如說像腕隧道症候群,西醫是認為正中神經受到韌帶壓迫,但仔細一想,為什麼韌帶會壓迫,為什麼它以前不會壓迫現在會壓迫?其實它和筋膜的緊繃有關,常常手陰面肌群的緊繃鬆解開,手麻的症狀就會有所改善了。我也試過遠端處理,鬆開膏肓處的筋膜,手麻的症狀也會改善。如果是以外治手法搭配內服方藥活絡氣血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加顯著。

3.對於開刀的看法:很多筋骨疾病其實不需要開刀,比如頸椎椎間盤突出開刀好了,開刀之後,筋膜的緊繃,長期低頭造成的頸椎僵硬、位移的種種壓力還是存在,這些問題沒有解除,他很容易再復發。而且有些開刀固定之後,關節可動性降低,肌肉因為開刀受傷而纖維化,反而增加後續筋骨調整的難度,被定型了很難調整回來。


結語:疾病其實是由多重因子組合而成的,所以傷科手法上面,很多都是連貫的概念,比如說他的問題是由駝背、胸椎錯位、肩胛前翻、肱骨錯位、脖子肩膀緊、手的經絡堵塞等等造成,你調整一個,他可能沒感覺,也可能好一些,調整到關鍵的一個,他可能覺得好很多,但過一陣子會復發,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細心體會每一個環節對他疾病產生的影響,甚至於他的氣血狀態、心理狀態、生活作息、飲食等等,全方位的調整幫助最大。



傷科需要對筋骨結構完整的了解,解剖系統、經絡穴道系統都可以互相參照,更要多些心領神會,並藉由實作的經驗不斷學習精進,不管何家何派,臨床上長久的療效都是最後的依歸,大家有機會多多練習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