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 廖敏君
解剖列車是Thomas W. Myers所著,於2001年所出版的書籍,我購入的是第二版的中文翻譯版,為2012年所出版。他是一個相當嶄新的觀念,從出版至今才不過十年有餘,但是他觀念十分完整而高遠,一出版就造成風潮,在物理治療、徒手治療、以及瑜珈界等等都受到高度的重視。而在中醫傷科整復中,也是一本可以參照指引的好書。
解剖列車他主要的觀念是由肌筋膜所構成,將全身依據肌筋膜的連續性與功能,分為十一條解剖經線,包含淺背線、淺前線、上臂線、旋線、功能線、深前線等等,而這些經線的出現,他考慮的是一群肌肉的連貫性,以及他組合起來的功能,避免了過去西方醫學徒手治療界多半只考慮單一肌肉功能的錯謬與不足。
經線各有各的功能,比如淺背線負責人的站立、脊椎挺直、頭抬起的動作,以及穩固這些姿勢的維持,需要的是耐力,含有較多的慢肌纖維等等。而同一條線它的張力是延續的,比如說淺背線的循行,從足底筋膜、腓腸肌及比目魚肌、半膜半鍵肌、豎脊肌直到頭皮的枕額肌筋膜(occipital-frontalis),這有如一整條長線的串起,而在這條線中,張力會互相傳導,比如腓腸肌的張力會影響足底筋膜,也會影響豎脊肌等等,所以相應的,在腓腸肌作推拿鬆筋的治療,也可以緩解背部豎脊肌的緊張;後頸部肌肉的緊張,也能通過推按額頭筋膜緩解,即是經線上筋膜張力互相傳導的應用。
在書中,也反覆闡述著肌筋膜經線對骨架的影響,他將筋膜線與骨架做一連動整體的考量。肌肉筋膜緊繃牽拉骨架,不同筋膜系統間的失衡,造成骨架的歪斜偏差,比如說淺前線縮短,淺背線拉長,就會拉扯胸椎,造成駝背的姿勢:而功能線和旋線則是會造成身體結構的旋轉代償等等,這些都給骨架歪斜的患者,一個很好的治療依據與方向
對於骨刺的成因,作者做了不同的闡釋,以跟骨骨刺為例,足底筋膜的肌腱附著到跟骨骨膜上,如果足底筋膜太緊,肌腱的拉力太大,將會把骨膜和骨頭間拉離,而成骨細胞這時候就會發揮作用,製造骨質填充骨膜和骨頭間的空隙,骨刺於焉形成。也因此在治療方面,放鬆多餘的壓力及張力即是緩解症狀的首選。
在書中也以組織學及胚胎學方面來闡釋筋膜張力以及經線的原理,以組織為例,組織中的纖維主要是為了張力而生成,有如網狀一般,而細胞則是填塞網子的空洞,過多或不當的張力會拉扯網子,讓網變形,變形之後會擠壓原本細胞的空間,造成細胞脫水、失去活力等等,而身體組織也會隨之改變,比如生成更多纖維以抵抗強大的張力。這也是為什麼張力的放鬆與調整,會在傷科治療中如此重要的原因。在胚胎學方面,則可以解釋淺背線為何終止於框上脊,神經顱骨包含脊椎、頭顱骨,終止於眼睛上方,而下方的上下頷骨、顴骨等等則是由腮弓演化而來,屬於不同的演化組成,也因此淺背線筋膜從背部而上,終止於框上脊。
作者所歸納出的經線位置,有許多和中醫當中的經絡、經筋循行不謀而合,如淺背線之於膀胱經,淺前線之於胃經,深前線之於肝經等等,而旋線也有點那麼陰蹻陽蹻的味道在,中醫傳統古聖先賢的智慧於焉顯現,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些肌肉連成群組,在同一線上會互相影響,因而中醫有上病下取,腰痛可以刺委中,後頭痛可以刺崑崙等等,即是運用經絡的原理。這在肌筋膜系統當中也得到了印證,不同的是,現代對於解剖十分詳實,對於不同肌肉共同組成的功能,闡釋的十分詳細,包含了動態動作不同經線的協調部分,這些都可以在治療上,得到更好的發揮。
綜合而言,這本解剖列車可說是劃時代之作,嶄新的概念,打開了前所未見的視野。在我學習中醫傷科的過程中,有的手法側重調筋膜,有的手法側重調骨架,均能達到一定的效果,而在理論方面,此書卻大有把筋膜和骨架系統融會貫通的態勢,對於人體肌肉骨架的平衡,運動時如何協調等等,都有十足的發揮。我剛開始閱讀時,便大為驚嘆作者竟能寫成這樣一本好書,可見作者在徒手治療方面,一定有仔細的觀察與縝密的思考,配合臨床豐富的經驗與治療成效,才能歸納出這麼棒的系統。相信在傷科的學習以及病人的治療方面,有了這本書的理論指引,都能夠有更好的成果!